TUhjnbcbe - 2023/10/23 21:31:00
文章一开头,周老师先引用文言警句把义和利形象化,“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这句话来自《论语·里仁》,翻译过来就是:人生在世,行事做人。君子“义”字当头,靠义行天下。而小人只追求一个“利”字君子讲“义”,没毛病,这句话放到现在依然有它庞大的粉丝群,说某某某讲义气几乎是开了社交领域里某个绿色通道。不用怀疑,说一个人仗义绝对是一种夸奖,透着豪气,表着敬意。而说小人做人做事只讲一个“利”字,这句话却值得说道说道。说这话的时候是春秋战国时期,各种学说奉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青少年的理想职业是为官治世,效忠朝廷。已然形成商人重利轻别离的风气(尽管那时候说这句话的白居易还远没有出生)。可是时间来到现在,全世界都在施行市场经济。只要合理合法,高效获利是会被写入经典案例供大家学习的。所以,讲“义”还是讲“利”跟君子和小人已然没什么必然联系。但是,按照周老师的说法,“义和利,貌似相反,实则相通。”原因是:“义”教人奉献,“利”诱人占有。本质上都是外力,伦理的“义”和功利的“利”在支配着众生的行事法则,也因此,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总是有些紧张。于是,在“义”与“利”之外,周老师提出了人的第三种可能:“情”。这里的“情”指性情,率性而为,适“情”而止。每个人都保持自己的真性情,做事为人,不被“义”捆绑,也不让“利”驱动。我结交一个朋友,做一件事,只是因为我想,我创作,我快乐。接下来周老师,以写作举例,说写作何必要著作等身,流芳千古呢,写,就单纯的体验写作的快乐不好吗?老实说,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我从心里产生了一种来自沟通上“何不食肉糜”的障碍。当然周老师也不是非要劝所有人人们偏离“义”和“利”,而只是告诉我们除了这两种生活态度,我们还有第三种选择,随心而动,用自己的情感,情绪,感受来引导自己的人生。只是我不太同意,文末的中心思想,周老师用非常谨慎的语言说,“无意以审美之情为救世良策,而只是表达了一个信念:在义与利之外,还有一种更值得一过的人生。这个信念将支撑我度过未来吉凶难卜的岁月。”这句话我思考了好久,首先给周老师点个赞,拥有支撑度过未来吉凶难卜岁月的坚定信念,能够一切以情为动。但是这也引起了我的疑惑,“比起“义和利”,“情”的人生理念就真的更值得过吗?其实我有一点不同的意见。无论是“义”,“利”,还是“情”,我们并不应该做这样的比较,因为除去这三种感情之外,我们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幸福。”这里想说的幸福是一种泛指,可以是港片经典台词里“人生最重要的是开心喽!”也可以是金马影后春夏说的,“我就要这个世界上有一束光是为我而打,有一个舞台是为我而亮,有一个人是为我而来的,这非常非常非常重要。”或者像周老师自己举的例子,作为作家,周老师已经足够有名,但他还是可以活得自在,写作只是一种生活方式。但也有作家,比如冯唐,他就是面向文学史写作,想要千古的名声想留下不朽的著作。这同样值得赞扬,配得到一个“最”的评价。这些“幸福”有的讲“利”,有的讲“义”,却并不比讲“情”低一些。所以说,人生啊,在义与利之外有情,而不管是“义”是“利”还是“情”都是服务于“我”的,看清自己的内心最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