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精进做好茶,至情至性品人生
陈晓雷《普洱茶经验之谈》读后
文/尧耳
尽管素不相识,但陈晓雷的名字却并不陌生。拿到这本《普洱茶经验之谈》以前,早已在喜马拉雅平台上听过他的普洱专题音频节目,在那档播放量过千万的节目里,陈晓雷的语气质朴而温和,如同老友间的闲谈说笑,自在轻松。他自封为“云南省非著名茶人”,从种茶、制茶到选茶、品茶,将普洱茶的方方面面娓娓道来,让听者在不知不觉间,建立起正确合理的普洱消费观念和品饮感受。
这之后,还看过几次陈晓雷的视频直播。同样的温和亲切,同样的质朴真诚。作为喜欢普洱的爱茶者,我能从他的表情和语气中,感受到一位做茶人的专注与用心。
因此,一听到出书的消息,便早早入手了陈晓雷的这本《普洱茶经验之谈》。一拿到便手不释卷,通读下来,语言一如既往地浅显朴实,但是却有了比音频和直播更为翔实完备的干货内容,同时也建立起了更成体系的普洱茶知识架构。书中的知识和经验超越了以往的讲述,还加以分门别类的细致阐述,为整本书构建出普洱茶入门和研习的整体认知框架。
从识茶入门、茶山寻珍,到制茶工艺、熟茶发酵与普洱品鉴,以一句“原料是基础,工艺是关键,仓储是升华”为代表,陈晓雷将自己多年来对普洱茶的认知积累都放进了这本书中,通过实践和思考总结的真知灼见也在其中俯仰皆是。比如对普洱茶定义的正本清源,对“发酵”概念误读的纠正梳理,对“纯料”和“拼配”的独特理解,以及对仓储干湿的细致解读,都可以感受到这绝不是随大流的浅薄文字,而是饱含着作者亲力亲为的实践行动和专注认真的深入思考。
特别是在熟茶“渥堆发酵”的章节中,晓雷以回忆和知识相融合,详尽地讲述了自己对“发酵”工艺的理解,也阐明了坚持“小堆离地发酵”的本愿初心。不管其中的观点是否能得到所有人的认可,但这些理解和认知本身已经充分证明了陈晓雷在制茶工艺方面的专注用心。他的修为和积累已经足以构建起专属于他的普洱茶制作与品鉴体系,而这样的体系又足以支撑他带领团队继续努力,去实现普洱茶的开拓与复兴。
之前听茶友们说起,读过一本好的茶书,口齿留香的满足不亚于品味一杯好茶。当时听过却并无体验,但将《普洱茶经验之谈》通读下来,方知茶友所言不虚。
陈晓雷在书中完整地呈现了“十三因子评茶法”,从茶饼、茶汤、茶味和叶底几个维度共13项内质表现来评判一款茶的品质高下。跟随着书中的文字讲述,脑中也不断浮现出自己品饮上乘名茶的切身体会,不禁口舌生津,立即找出珍藏的普洱熟茶,一边冲泡品饮,一边再次熟悉书中介绍的知识概念与品鉴体系。
只要有过数年普洱品饮经验的人都知道,那些有关普洱的理论,泛泛而谈自然容易,但要真的系统详尽地阐述,并能深入浅出地融会贯通,却一定要经过身体力行的实证才能积累。陈晓雷同样经历过这个过程。为了寻觅上乘普洱原料,他不惜常年在古茶山中奔走,多次以身涉险,只为找到理想中最纯正的普洱茶味;专注研习制茶工艺,便可以数天驻守初制所,亲手杀青、揉捻,练就了娴熟的制茶工艺,让整个流程的火候、温度、茶叶状态了然于心。
一茶一味,一锅一品,要通过对茶叶的精准辨识,来完成最契合茶叶状态的炒制工艺绝非一时一日之功。但陈晓雷潜心苦修,硬是磨炼出了制茶品茶的独特心法,在顺应自然和传统技艺的认知中,又涵盖了自身审美和口味的个性标准。当他平和淡然地述说起这套制茶心法与自身体悟,连常年生活劳作于茶山上的茶农都称赞认同。因为熟稔工艺者有之,专精理论者有之,但是像陈晓雷这样,能将理论与实践默契融合,以朴实浅显的语言将工艺流程中的细节精准地阐述出来的专家,却并不多见。
对普洱爱好者来说,这本《普洱茶经验之谈》是一本简练系统的入门读物,而对陈晓雷来说,这本书应该仅仅是一个开始,是第一次系统又细致地介绍他对普洱茶的理解。未来的时间里,他定能将这些科学认知和独特心法更为全面地应用于种茶制茶的工艺流程之中,为茶界呈现出更优质更美味的古树茶品,也为更多爱茶人的生活增添几分丰沛、温煦、健康而又纯正的名山茶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