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辞旧,一个是迎新。迎新重于辞旧,辞旧为了迎新。如果说除夕着重驱邪的话,那么初一则是一心诉福;如果说除夕尚有些许抑郁的话,那么初一则是一派喜气洋洋景象。这是因为告别了旧年许多烦恼的人们,重整心态,以崭新的精神面貌迎新年生活。这从诗词中可以领略出来。
(一)除夕诗作多含苦闷之意。
除夕的习俗,尽管各地大有不同,但基本围绕驱*避邪,比如守岁、压岁、挂红灯笼、房间点灯等。诗词之中除了这些内容之外,也带有抑郁等心态。
《夜宿石头驿》唐·戴叔伦
旅馆谁相问,寒灯独可亲。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
寥落悲前事,支离笑此身。愁颜与衰鬓,明日又逢春。
此诗开篇即描写滞迹他乡的寂寞与苦涩,结尾又给人一种沉重的压抑感,全诗写出了沉思追忆和忆后回到现实时的自我嘲笑,蕴含着无穷的悲怆感慨和不尽的凄苦况味。
《双雁儿·除夕》宋·杨无咎
穷阴急景暗推迁。减绿鬓,损朱颜。
利名牵役几时闲。又还惊,一岁圆。
劝君今夕不须眠。且满满,泛觥船。
大家沈醉对芳筵。愿新年,胜旧年。
开篇也是感叹人生,朱颜不再,绿鬃无存,表达了生活的艰辛与无奈,结篇诉求一醉方休之后,新年的日子比旧年更好。
(二)元日诗作多是喜气洋洋。
正月初一才是真正的春节,又称为三元,即一年之元,一季之元,一月之元,表示一切从新开始。人们立时换了一副心情,兴高采烈,神清气爽,喜气洋洋。
最为经典的诗作是王安石的《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你看随着开门炮仗震得山响,宣告旧年已经过去,多么让人高兴,多么让人痛快,多么让人振奋!之所以如此急切,是因为为了沐浴春光,享受生活,也就是“但愿今年胜去年”的祈盼。
《南乡子·除夕又作》宋·李处全
和气作春妍。已作寒归塞地天。
岁月翩翩人老矣,华颠。胆冷更长自不眠。
节物映椒盘。柏酒香浮白玉船。
捧劝大家相祝愿,何言。但愿今年胜去年。
(三)正月初一为何要吃剩饭?
既然图个吉利,一些地方为何还有吃剩饭的习俗呢?实际上,这也是图个吉祥。
某些地区的除夕之夜,先是吃年夜饭,亦即团圆饭,之后就是小孩子的节目。孩子们穿着新衣服,提着新灯笼,到各家各户辞年,嘴里说着“恭喜过个热闹年,不是饼就是钱啰!"之类的吉祥话。
主人家则是高高兴兴地把孩子们迎进家里,每人分发一份熟的坚果、薯片、花生和糖果、圆形饼干之类的小吃,也是祝福之意。在物资匮乏时代,孩子们自然很是高兴,都是拿着袋子去辞年,亦称“接饼”,即承接圆满之意。所以,分发给孩子们的小吃,是当地的必备年货。一个村子,几十户人家,孩子们跑上一圈,差不多到了半夜,这是孩子们一年之中最为兴奋的时候。
辞年(辞岁)之后就是守岁。家里火塘里的火通宵不灭,一般是放进一个树根,足够燃上一宿,所谓三十夜的火、月半夜的灯。三十夜的火还包括灯火,每个房间无论住人不住人,都要点上灯,也是通宵不灭。大人们也会聚在一起打牌,这就是熬夜。
年夜饭颇有讲究。除了丰盛之外,再就是必须有鱼,而且鱼还不能吃完,需要剩下一部分。南方多鲢鱼,有的地方年夜饭只选链鱼,取“连年有余”之意。
南方多米食。年三十,一些地方家家户户用杉木桶蒸米饭。如此做出来的米饭有一种独特的香味。这种平时用于请客的大型炊具,用于做年夜饭,既显浓重,也是准备吃上几天,至少吃到初一初二,取“年年有余”之意。在农耕时代,能够全年吃饱饭已是很幸福的事情,过年诉求风调雨顺,摆脱饥荒,也就成为人们共同愿望。
春节是一年中最冷的季节,也给吃剩饭创造了条件。初一之后,以娱乐为主,放浪形骸,吃不再是主题,节省做饭时间也是为了更好地娱乐。现在城市里的人们也是如此,储备的面食足以吃上一个星期,年三十无论是自己动手还是到饭店订桌,都不是一餐就可以说完的,正月初一大多也是剩饭剩菜。
当然,吃剩饭剩饭只是自家人,如果请客则绝对做新饭。在一些地方,除了初一之外,初二以后的日子不是请客,就是做客,亲戚之间轮流请客,天天都是从午吃到晚,真的是开怀畅饮,一醉方休,图的就是一个痛快。
网友们,过年都是图个吉祥,图个痛快,吃剩饭剩菜也好,轮番请客也罢,还有放鞭炮、给红包,都是制造热闹喜庆的气氛。人们在接连不断的喜庆气氛冲击之中,心态自然焕然一新,坚定新年美好生活的信心。不知你们以为如何,欢迎留言讨论,以供网友们参考。
(本文为原创,百家号“教育透镜”首发和唯一发布;本号未在其它网站设立相同名称的账号或其它账号;文中资料与图片源于网络,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过年读诗:压岁的岁是旧岁还是新岁,春联何时贴才对?
读诗疑惑:“床前明月光”到底是哪种床?是室内睡眠之床吗?
春节喝屠苏酒的奇特规矩:水井浸泡,初一饮用,年幼为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