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画家孟康大写意中的美学境界
当下,写意花鸟画创作新作纷呈,能者万千,然而能深悟传统精神,独特感受自然,含蕴传统又具新意者,不可多得。
其重要的原因在于有独特的个性。
作者孟康
表现与写实,是中国画的两个创作方向,但是他们的最终点都是一样的,就是写意。可能有人会问,写意是中国画的最终形式,那么工笔如何安放。这一点其实是很好解答的,无论写意还是工笔,他们的文化属性和美学观念都是写意,之所以分为写意和工笔,是为了区分两种写意的呈现形式。写意为“以意写形”工笔为“以形写意”。在表现形式上他们的区别就是意与形的先入性和后入性的区别。在意的营造上,工笔与写意的区别点就是一个为狂放性,一个为精微性。
读中国画,如果不明白写意的观念,是无法品读作品的意境的,只能观其表皮,看画面的像与不像。而懂中国画写意精神的就能品读出画面透露的思想与意境。中国画画家很多人会分为画写意的,画工笔的,而,也确实也是很多画家只能画写意或者只能画工笔。
作者孟康
“写意”、“大写意”,作为中国画的画法由来已久。“写意”一词最早出现于《战国策·赵策二》“忠可以写意”,解释为“公开地表达心意”。它是超越时空的创造,使中国画保存并不断加强和显示着她“超乎想象外”的东方气质。从先秦至隋唐,从隋唐至宋元,从宋元至明清,“写意”一脉传承,不断超越:岩画、彩陶清新本真的描画;玉器、青铜神妙狞厉的远古气息;顾恺之飘逸若神的精彩绢绘;王维“凡画山水,意在笔先”的论调;白居易《画竹歌》“不从根生从意生”的言词;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论顾恺之画“意存笔先,画尽意在”、“虽笔不周而意周”;欧阳修“心意既得形骸忘”、“古画画意不画形”的诗句;苏东坡论吴道子画“出新意于法度之中”之说。
作者孟康
写意所谓“意在笔先”,作画之前,画家对世界的总体看法,也就是他的整体的美学观,早已凝聚胸中,是几十年对世界的整体认知的积淀。触景生情,南朝刘勰有“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言说,其实是随时随地对世界的总体看法受到外界触动从而引发新的看法,所以是生生不息的。不能局限于一个故事、情节道具、民族服饰上,不能被这些表象吸引得眼花缭乱。要挖掘人与天地自然深层的关系,所谓“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人和万事万物都是有生命和灵*沟通一体的大的一种“意”。落实到一笔一画,都是生动的有生命的。写意的最高要求,一笔一画都是有生命的,都是生命的一次轮回。因此,以写意为精神的中国造型艺术大境界就是省略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