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短歌行》赏析: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可不是劝人及时行乐的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曹操《短歌行》
这是汉末大*治家曹操的名作《短歌行》。
其所表达的求才若渴的真切之情,读之令人深深感动;
其所展现的一代大*治家急切希望广罗天下贤能建功立业的慷慨之情,读之令人豪情万丈;
其所流露的人生苦短的忧虑悲叹,读之令人心有戚戚,顿起悲凉之情。
那么,这首诗何以有如此深厚的魅力,令千古以降的人们读之深切感叹呢?
这里除了诗所表达的内容本身即很感人外,还与诗人所运用的设问修辞策略发挥的作用大有干系。
全诗三十二句,共一百二十八字,篇幅可谓小矣。
但是,就是在这样小的篇幅内,诗人运用了同一种修辞策略“设问”竟达四次。
其中,既有为“提示下文”的“提问”,也有“激发本意”的“激问”。
诗的第二句至第四句:“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是一个设问修辞文本,属于“提问”类。
表达者先抛出问题“人生几何”,意谓人的寿命有多长;
接着,自己马上就对这个问题予以回答:“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意谓人的生命极其短暂,就像早晨的露珠,太阳一出来就没有了。
况且在这样短暂的生命历程中,过去的时光已经有很多,剩下的时间是微乎其微了。
这样的一问一答,虽然比直道本意“人生苦短”要费辞些,但在表意上却显得丰富多了,它将诗人恨生命之短、惜去日之多的惆怅无奈之情充分地表现了出来,有力地呼应了全诗的第一句“对酒当歌”。
它让读者明白,诗人为什么会有“对酒当歌”这样及时行乐的想法,从而了解诗人内心深层的苦闷,解除读者对他人生态度的误解,让大家明白:
诗人之所以有及时行乐的想法,乃是源于对于生命苦短的无奈,对于求贤而不得、建功而不成的失落。
正是因为无奈与失落,诗人才会有“对酒当歌”的行为。
但是,诗人“对酒当歌”表面是及时行乐,深层则是“借酒浇愁”,纾解因求贤而不得、建功而不成所产生的内心苦闷。
当读者意会到这一层,那么对于诗人的第二个设问文本“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不仅易于理解,而且有恍然大悟之感,由此更加深切地体会到诗人作为一个*治家忧国忧民、求贤若渴的真切之情,见出其志存高远的阔大胸襟。
这第二个设问文本,与第一个设问文本相同,也是属于自问自答的“提问”式,它的意思是忧愁难解,只有借酒浇愁。
但是,诗人并不这样直接表达,而是借助一问一答的形式,强化表达的语义效果,让读者能够从中体会到他强烈的忧愁。
这明显要比直接的表达更具感染力,引发读者的情感共鸣。
第三、四个设问文本,与第一、二个设问文本不同,在形式上都属于“激问”式,它们的语义都在其表层疑问的反面。
所谓“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就是“明明如月,永远不可掇”,其意就是“求贤若渴的心情就像悬在中天的明明之月,天下人都可看见;渴望贤才的念头不能打消,就像明月千古长存一样”。
由于是以“激问”的形式呈现,语气上的强调更加强了表意的坚定性,更能让人真切地感受到作者那种求贤若渴的情感,所以也就更能打动人心,读之让人深受感染。
所谓“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就是“绕树三匝,无枝可依”,其意是说“求贤心愿不能达成,就像乌鹊绕树三匝找不到可栖之枝一样失落惆怅”。
由于同样是以“激问”的形式呈现,所以在语气上就比陈述句显得更加激昂有力,更能产生一种感动人心的力量,让人深受感染,达成情感与思想的共鸣。
应该说,曹操这首《短歌行》之所以有深切感人的力量,成为千古名篇,事实上是有设问修辞策略运用的一份功劳在。
历史中的曹操没有完成他澄清天下的壮志,但他的诗歌却感动着后人。
苏轼的《赤壁赋》为这首诗的创作构拟了一个悲壮的写作场景: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
这个场景被小说《三国演义》、戏曲《群英会》不断地再现,成为动人而有诗意的一幕。
阅读更多精彩图文:
16岁的王维、17岁的白居易、18岁的李贺,一人一首千古佳作
真正的千古绝对:上联“三光日月星”,下联只有苏轼对上了
作者:清风,书墨丹青,诗意江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