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卷语:
只有伟大的人格,才有伟大的风格。——歌德
我们活在这个世上,就不可能完全没有社交。
它让人与人之间建立了联系,让这个社会可以快速的发展。
古时候人们就已经懂得了团结协作的重要性,明白单打独斗并不适合在世界生存。
只是随着我们国家经济不断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不能适应快节奏的生活。
一方面担心会被大家抛弃,另一方面又很讨厌社交。
近几年“社交恐惧症”已经成为人们口中经常出现的词语。
它不仅阻碍了人际关系的发展,还会让人变得自卑。
相信大家身边都有这样的人,他们不喜欢聚会,不喜欢人群。
即使是单位组织的集体活动,也很少去参加。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样的人往往是有着“泛社交障碍”的。
长此以往会让他们缺乏和人沟通的能力,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其实这是一种非常危险的现象,他们长期处于压抑的状态。
当这种状态被打破,很容易会做出一些极端的行为。
不仅会伤害自己,还会对这个社会造成危害。
1.心理距离分区
心理学家将人们的心理距离分成了三个分区。
它们分别是舒适区、恐慌区和拉伸区。
每个区域都对应着不同的社交状态,也会展现不一样的个体心态。
其实每个人都有自我保护的心理机制,这种机制有一定的封闭性。
当有人企图破坏这种机制的时候,我们会本能地以阻断外界的方式来保护自己。
因为在大部分人的潜意识里,会认为待在自己的世界是最安全的。
没有交流,没有外界的打扰,这就是内向者最喜欢的方式,也是他们的舒适区。
因为适应了这种相对“安全”的环境,所以就不再想要走出去了。
但是如果一直这样,就会让人变得越来越封闭,甚至放弃和任何人交流。
只有勇敢的走出去,去社交,去交朋友,才能树立自信心,去迎接更好的生活。
2.宿醉体验
其实在很早以前就有一位语言学家提出了社交宿醉的概念。
指的是当人们经历了很高强度的社交之后,就会出现一种类似于喝醉了的体验。
尤其是那些内向的人,更容易出现这种感觉。
因为社交对于他们来说是非常困难的事情,所以会很消耗精力,同时也带来很大压力。
越是这样,他们就越会排斥社交。
慢慢的就会拒绝聚会,变得不再想和人交流。
长此以往,就会呈现出病态的心理状况。
3.自我孤立和逃避
恐惧社交的人大多都有同样的心理,他们认为自己没朋友是因为其他人不能接受自己。
他们不敢走出去,也不会在自己的身上找原因。
因为觉得自己是被孤立的,所以就开始回避和抗拒社交。
在心理学上,将这样的行为称之为自我孤立。
对于他们而言,自己是想要结交朋友的,他们也并非完全排斥社交。
只是因为内向或者自卑,主观地认为是别人在孤立自己。
这样一来,就会让他们陷入焦虑的状态,并且开始逃避各式各样的社交场合。
其实对于这样的人来说,是不需要把别人的评价看得过重的。
因为形成了自我孤立,所以看到的和听到的都是消极的一面。
这样不利于树立自信心,慢慢的就会越来越孤僻。
4.别给自己贴上“内向者”标签
心理学家认为,内向和外向只是两种不同性格的表现形式。
而这两种形式并非固定不变的,
所谓“内向”和“外向”,其实是帮助我们认识自我和他人。
我们并不能随意地给自己贴上“内向”的标签。
因为从理论上来讲,并不存在绝对的内向者或者是绝对的外向者。
每个人都有交际的能力,只是有的人从一开始就拒绝了它。
我们应该正视自己内心真正的需求,去找到心理舒适的正确发展方向。
不要一味地去抗拒,去逃避,这样的生活,并不是美好的。
结语:
其实内向的人也不是天生就内向,大多因为家庭环境和后天教育的影响。
我们都应该知道,无论自己多么平凡,多么普通。
也会有一些人,一直在默默地关心和照顾我们。
他们可能是亲人,可能是朋友,他们是发自内心地希望你可以过得好。
对于这样的人,不要去拒绝,也不要觉得是另有所图。
不要自怨自艾,你要相信,你值得这世间很多的美好。
只有大胆地走出去,才能去迎接更加灿烂辉煌的人生。
END
今日话题:
你是一个讨厌聚会的人吗?
图片
来源网络
参考资料
Journalofpersonal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