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不知茗苦,但享人生趣味,直到成人之时方觉人生如茗,苦而甘甜,不经意间已然坠入之中。
白居易有诗云:“无由持一碗,寄与爱茶人”。数位知己围桌而坐,耳间并无丝竹管弦之乐,一同饮茶,畅谈世间百味,品读人生哲学,何不快哉?
茗乃苦涩,久品而陷入其中。“无由”不正是品茶之人的一种洒脱吗?捧一卷书,觉人生智慧;啜一口茶,品八味人生。洒脱是一种气质,也是一种智慧。读书时不求甚解,饮茶时不执着于苦涩,人生如意便十常八九。
“静是茶之性,和是茶之*,雅是茶之韵”,品茶之人唯有三者齐聚方能称爱茶之人。“静”乃心无杂念之意,淡泊名利方可沉心静气,如此一来方能体会“疏瀹涤心原”之感;“和”并非和气,而是和谐,人生乃是中庸之道,品茶也是如此。苦涩之后会有甘甜,甘甜之后会有苦涩,如此反复方显人生之理;以知礼节、懂茶道来解释“雅”未免太过于片面。《论语》有言:“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中国传统文化突出行事要遵从内心的道德,茶文化中的“雅”也不例外。唯有内心真正地跨入高雅之列,茶道的雅致才能不流于表面。
品茗并非喝水,后者不谈雅致、不论过程,一口下去消暑解渴,只觉寡淡。陆羽《茶经》称:“茶者,南方之嘉木也。”汲取尽自然之精华,方见绿叶破土而出。从诞生之日起,茶便被幽香所包裹,加工时更是香气四溢。“香分花上露,水吸石中泉”,泡茶的水用山间清冽的泉水最能保留茶的原汁原味。沸腾的泉中水流下的那一刻,茶叶的香气扑鼻而来,仿佛一个撑着油纸伞的江南美人。
品茗并非是单纯地饮茶,体会茶香只是一种生理感知、无心的茶道也只是一种形式。喝酒水带着七情六欲,品茶却正好相反。抱着判断茶的优劣来品茶的人,与庸俗的商人有何异?揣着满腹的猜忌来参加茶会的人,与狡诈的*治家有什么不同?怀着满腹惆怅喝茶诉苦的人,是否能体会茶的甘甜?
因此,品茗是品味人生,又是超脱人生。“一杯纯露暂留客,两腋清风几欲仙”不仅仅是以茗会友的人生乐趣,更是无拘无束、两袖清风的人生态度。我们羡慕傅山先生“竹雨松风琴韵,茶烟梧月书声”的生活环境,殊不知这是他放下多少人生包袱
如此看来,似乎唯有懂得“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昏”的闲情雅致之人才能触及到品茗的深度。非也!“背灼炎天光”的白丁依然能够感悟人生的智慧。以此品茗,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