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宾:福建省龙岩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陈亚人
江苏省宿迁市委组织部人才工作处处长赵锋
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委组织部人才科科长郭寒月
01
乡土人才评价机制期待进一步创新
全国组织部长会议提出:“坚持以实际能力和贡献评价人才。”“研究*策,细化措施,继续推进解决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头衔问题。”
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必须充分激发乡土人才的活力。改革创新乡土人才评价的体制机制,是激发乡土人才活力的有效路径。我国乡土人才众多,从业人员近千万,他们奔走在田间地头,活跃在各行各业,是发展“草根经济”的“金种子”、带动群众致富的“领头雁”。但是一直以来,因为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头衔的陈旧评价方式,这个群体一直无法得到科学的评价,他们的创造性也就无法得到较好的发挥。
乡土人才量大面广,要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正确进行评价势在必行。但是如何评、怎么评还是一个问题,乡土人才门类多,比较难制定量化的评价标准,分门别类地单独制定又不太现实。破除“唯学历”“唯论文”的评价标准后,怎么探索出一套符合乡土人才特点的评价体系是一个重要课题。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了乡土人才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中的作用,各地积极进行探索,力图破除以往陈旧的人才评价体系,建立以实际能力和贡献为标准的新型评价体系,激发人才活力,从目前情况来看,这些探索的成效还是比较明显的。年,山东开始推行职业农民职称制度,职业农民参加职称评审不受学历、专业等限制,不将论文作为必要条件,重点考察业绩贡献、经济社会效益和示范带动作用。在乡土人才评价机制方面,山东还提出建立乡土人才技能等级评价制度,探索制定乡土人才技能评价地方标准,同时建立乡土人才以赛代评机制,支持各地开展乡土人才创新创业大赛和传统技艺技能大赛,获得优异成绩的选手可直接认定技师、高级技师。
年,江苏启动乡土人才职称申报评审工作,评定主要面向扎根乡村的能工巧匠、土专家和民间艺人等体制外人才。改革中,尤其突出不唯学历、重能力比贡献的*策导向。首次开评的乡土人才专业在工程系列中增设,并一步到位设置到正高级,具体分为初级、中级、副高级、正高级四个层级。此次乡土人才职称评价破除“唯学历”“唯论文”倾向,只要符合条件,没有任何学历、论文的乡土人才也可以申报,评价标准设置重点围绕思想素质、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技术水平、带动能力和群众认可等维度,以在乡村范围作出贡献、有示范作用来衡量。
此次改革一经提出,就得到了乡土人才的肯定。听说不用学历,只要有技术和能力就可以评职称,50岁的宜兴市西渚镇居民*洪宝很激动。在乡村做了30多年油漆工、先后带出20多名徒弟的他说:“很高兴国家能想到我们这些农村手艺人,如果能评上职称,也是对我多年手艺的认可。”
31岁的张雪大学毕业后就回到苏州高新区镇湖绣馆街从事刺绣。4年前,张雪注册了自己的文化艺术公司,经营传统刺绣与现代文化融合的文创产品。“职称是对一个人的技艺的认可,以前我参加过工艺美术师的评审,如果以后有刺绣方面的职称我肯定要申报。”
此外,江苏采取“五个一批”的方式吸纳优秀乡土人才,即“评审一批”“破格一批”“转评一批”“贯通一批”“确认一批”。底前,江苏还开展了一次高层次和急需紧缺人才高级职称考核认定工作,一些不符合以往专业技术资格条件,但品德、能力、业绩特别突出的乡土人才,可以直接考核认定高级乡村振兴技艺师和正高级乡村振兴技艺师,再一次在破除唯论文、唯学历的乡土人才评价方式上做出了突破。
现阶段乡土人才评价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主要是什么?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如何进一步创新、完善乡土人才评价体制机制,充分激发乡土人才活力?中国人才杂志《话题讨论》栏目,就此问题进行探讨。
02
田间地头选人才,农民也能评职称
陈亚人
在广大农村,蕴藏着大量的“田秀才”“土专家”,他们承担了先进农业技术和科学成果的示范推广任务,在现代农业建设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如何充分挖掘、利用这支队伍,使之更好地服务乡村振兴,是目前乡村振兴亟待解决的难题。
年,龙岩市人社局在福建省率先开展了农村实用人才中级职称评定工作,首次将农民作为一项职业纳入职称评定范围,打破学历、资历、身份、年龄、论文等约束,以实绩贡献为导向,以品德、知识、能力为要素条件,首批评出22名专业技术能手、脱贫致富带头人以及文化能人,这一创新做法得到各方好评。年,龙岩市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拓宽参评领域,又有34名农村实用人才获得中级职称,特别是在全国率先为2名台湾茶农破格评职称,这是推动两岸融合的一次新尝试,也是“两岸一家亲”的具体体现与实践,意义更加深远。
民间有高手,行行出状元。两年来,通过开展农村实用人才职称评定工作,我们让一批“田秀才”“土专家”等农村实用人才脱颖而出,一方面推动了新一代职业农民获得社会认同、职业尊严,提升社会地位;另一方面发挥了“田秀才”“土专家”的示范带动作用,帮助广大农民找到了“行业标杆”。实践证明,广大基层还蕴藏着很多的人才,光靠一两个人或者一两个部门去发现、挖掘、启用远远不够。要充分发挥职称评审人才评价“指挥棒”作用,引导激励各类人才在农村广阔天地大显身手,涌现出更多的“田秀才”“土专家”。一要大胆创新,突出业绩贡献“正导向”。要创新人才评价机制,建立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的要求,不拘一格选拔人才。农村实用人才职称评定突破以往的“学历、论文、身份、年龄”等评审门槛,重点看能力、看业绩。以实际能力和所作出的贡献为评价标准,重点查看反映本人技术水平和业绩的有关材料,突出业绩贡献、经济社会效益和示范带动作用。如在龙岩评出的农村实用人才中,年龄最大的69岁,最小的29岁;有小学、初中、高中学历,也有大专、本科学历。同时贴合当地农业农村产业发展以及群众文化艺术等特色开展评定。如龙岩结合当地实际对养殖、种植等传统产业从业者和宣纸制作、唢呐、刻纸龙灯、酿酒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从业者进行职称评定。
二要完善机制,强化制度保障。我国从年开始实行的职称评审制度,一直局限于企业和事业单位,农村人才的职称评价制度方面尚属空白,而今天的农民不仅仅是那种“面朝*土背朝天”的农民,他们还掌握了一定科技知识,生产经营水平也在逐步提高,他们是乡村振兴的骨干力量和主力*,不只满足于生活上的温饱、物质上的富足,也追求精神的满足、社会的认同。我们迫切需要建立完善的农村实用人才职称评价机制和管理体系,并将农村实用人才职称评价体系纳入专业技术人才评价体系中,从机制体制*策层面保障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常态化评价的认定体系。
三要*策激励,鼓励获评人员“有作为”。给农民评职称只是手段,目的是要让获评人员有荣誉感,激发出农民的创造性、创新性,让职业农民大有作为。建立长效激励机制,鼓励其持续进步提升。对获评职称的人员给予一定奖励,并纳入“科技特派员”管理,享受相关*策待遇,享受优先参加技术培训、优先获得土地流转承包经营权、优先评先评优等*策倾斜,让他们得到实实在在的收益。建立示范带动机制,督促其发挥引领作用。对获评的人员纳入专家库管理,依托他们组成“农村实用人才讲师团”,明确除了享受*策福利,还要认真履行包括乡土人才“传帮带”、建言献策助发展、钻研业务提技能等3大职责义务,就近为当地群众提供技术指导和服务,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03
创新乡土人才评价之浅见
赵锋
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进程中,掌握一定传承技艺和生产技术、活跃在基层农村的乡土人才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但当前对乡土人才的评价存在要素单一、标准不清、手段趋同等问题,难以全面有效激发乡土人才活力。要解决这些问题,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明确乡土人才评价要素。乡土人才不同于专业技术人才,明确评价要素应坚持共通性与特殊性、水平业绩与发展潜力、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科学客观公正评价,让乡土人才价值得到充分尊重和体现。一是品德评价。养德和修艺密不可分,评价乡土人才应当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把品德作为乡土人才评价的首要内容,加强对乡土人才*治品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等方面评价考核。二是能力评价。应针对不同类别乡土人才明确能力评价的核心指标,比如技艺技能类乡土人才,可重点评价他们掌握某项技艺技能的熟练程度,对技术和工艺传承创新情况,以及解决生产实践中技术难点的能力等。三是业绩评价。对于掌握传统技艺的乡土人才,业绩评价难以进行量化,可重点评价在区域范围内的知名度、影响力,培养传承人等方面实绩;对于技术应用与推广类的乡土人才,可重点评价获得国家专利或取得涉农科技成果奖,参与创办企业或专业经济合作组织情况及运营情况等方面实绩。
健全乡土人才评价标准。乡土人才职业属性和岗位要求不同,评价标准虽难以统一却有内在联系,即掌握一技之长、扎根一线基层、服务一方百姓,可将“三带”作用发挥作为标准。一看能否带领技艺传承。对于掌握传统技艺技能的乡土人才,比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重点看能否通过家族传承、师徒学承等方式,将相关非物质文化代代传递延续、创新发展,培植更多年轻一辈传承人,而非固步自封、孤芳自赏。二看能否带强产业发展。乡土人才的技术技艺经过数代人的传承与积淀,具有很强的生产价值和市场潜力,通过办企业、兴实业、做品牌,把优秀文化作品或是农业技术转化生产出特色产品、畅销商品和高端消费品,促进人才链、产业链和创新链联动发展,推动乡村产业向二产、三产延伸,实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三看能否带动群众致富。“一人富了不算富,全村人富了才是富”。乡土人才评价应着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