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美学家蒋勋有一次和朋友去希腊看阿波罗神庙,走了几个小时,非常辛苦。到达目的地后,朋友一脸错愕地说道:“我们走了这么久的山路难道就是来看六根柱子,况且还有三根是断的?”
材料二:作家周国平在书中写道:审美的人生态度,是和功利的人生态度相对立的,功利注重对物质的占有和官能享受,审美注重对生命的体验和灵*的愉悦。
材料三:新时代的领路人指出:“做好美育工作,要坚持立德树人,扎根时代生活,遵循美育特点,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让祖国青年一代身心都健康成长。”
请您结合以上材料,联系自身现实,就“美与我们的生活”这一内容谈谈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字。
命题说明:本题来自于西南三省三校3+3+3联考(一)语文试题。
命题方向
实践创新:问题解决
人文底蕴:人文积淀、人文情怀
科学精神:理性思维、批判质疑
学会学习:乐学善学、勤于反思
审题
限制性
1.真实情境的限制。题目情境由三则材料构成,第一则材料主要是通过叙述美学家蒋勋和朋友去希腊看阿波罗神庙的事件来表现一般人缺乏对生活中美的认知,有进行美育的必要性;第二则材料主要是通过作家周国平的话来概述审美的人生态度和功利的人生态度的区别,借此引发对审美的人生态度的思考;第三则材料是借新时代的领路人的话指出青年一代的美育工作应该怎么做。三则材料相互独立又有机关联,成为考生审题立意、谋篇布局的基础,不可脱离材料、另起炉灶。
2.典型任务的限制。对本题任务指令的准确理解,应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考生要在所给三则材料的基础上阐释自己的“感悟与思考”,还要广泛联系现实来进行论证,在素材的选取上要注意时代性和人文性;二是写作内容的限定,要以“美与我们的生活”这一内容来进行写作。
3.价值判断的限制。材料展现了认知美和美育的社会问题。对美的认知和鉴赏是中学生必备的核心素养,而美育是培养学生认识美、爱好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命题人通过材料中美学家蒋勋、作家周国平来指出认知美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通过新时代的领路人的话指出美育的实施措施,旨在引导考生在当前功利化日渐普遍的情况下,结合自身美学修养,进行深刻省视并思考社会现实,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考生必须在这样的情境限制和价值判断下,来进行认知思考和写作,不可悖离。
开放性
1.立意角度的开放。从材料内容及任务指令来看,立意角度主要体现在对“美与我们的生活”的理解和界定上;可以根据材料一来谈美学家和普通人对“阿波罗神庙”(即生活中的美)的认知差异,也可以谈这种差异的本质是什么和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可以结合材料二来谈审美的和功利的人生态度的区别;可以结合材料三来谈论怎样做好当前青年一代的美育工作。三则材料的内在联系是,材料一是现象,材料二是原因,材料三是措施,根据“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逻辑呈现,考生既可以侧重从“是什么”的角度,透过现象看本质,来谈生活中的美需要发现和品味,又可以侧重从“为什么”的角度来探究美作为精神层面的存在与功利物质的区别和联系,还可以侧重从“怎么做”的角度去阐释当前青年的美育工作应该怎么做;综合立意或重在某些方面亦可。立意的角度十分开放,有利于考生写作水平的展示。
2.联想和思考的开放。题目提供的是美与生活关系的材料,能够引发考生关于“美与我们的生活”的丰富联想和想象;比如由美学家蒋勋和朋友去希腊看阿波罗神庙的事可以联想人们看殷墟、看圆明园的经历和感受。从审美的人生态度和功利的人生态度相对立的关系上,可以联想对于古民居保护的不同意见,联想泰山农夫和美学家眼里不同的泰山,等等。总之,考生可以结合自己多方面、多维度的认知和体验进行写作,可以探讨的内容很多。
3.表达方式的开放。表达方式的选取方面较为自由,记叙文、议论文、散文均可选择,若要表现思维的深度,当以议论文为首选。
解题
本次作文是典型的思辨类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回应了社会热点:美与生活;从某种意义上彰显了我国现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也暗合新课标核心素养中的“审美鉴赏与创造”。既着眼于对考生批判性思维品质的考查,又引导考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