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面对生活,人往往有三种态度:俯视、仰视、平视。“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是李白对庸碌无为的人生态度的俯视;“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是陆游对开创丰功伟业的诸葛亮的隔空仰视;“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是苏东坡与人生和解后对世界的平视……对象不同,境遇不同,人的态度也会各异。
古人的人生态度对今人往往有启示作用。请结合材料,从“俯视”“仰视”“平视”中任选一个或几个作为主题,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思考和态度。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字。
命题说明:本题来自河北省张家口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命题方向
科学精神:理性思维勇于探究
人文底蕴:人文积淀人文情怀
学会学习:乐学善学勤于反思
实践创新:问题解决
审题
限制性
1.真实情境的限制。材料列出了圣贤对待人生的三种态度的三种视角,仰视,即崇尚英雄、致敬先贤、仰望崇高;俯视,即拒绝庸常、庸碌人生,努力使自己高卓不凡,卓尔不群;平视,即通透达观,心态平和。三则名句相当于三种人生态度的三个例证。三句诗句以及后面水到渠成的诠释,限定了写作的针对性,材料设置了相对闭合的立意空间,即由古人“俯视”“仰视”“平视”的人生态度谈其对今人的启示。考生不能简单理解成话题作文,无限发散,如一看到“平视”,就想到中国已具有平视世界的底气和豪气,一看到“仰视”就想到妄自菲薄,一看到“俯视”就想到颐指气使,盛气凌人,就想到当下国与国之间的霸凌主义、强权*治等。
2.典型任务的限制。本题典型的任务切分如下,可逐一完成:一是“古人的人生态度对今人往往有启示作用”,因此写作时须知古鉴今。“不薄古人爱今人”,当然更要突出当下,联系自身实际或人生体验,要从名句中诠释智慧,用智慧诠释人生;二是三种视角、目光,“任选一个或几个作为主题”,选择时需注意,选择一个,须一以贯之,切忌纠缠其余,旁生枝节;选择两、三个,须阐释其内在联系和逻辑关系,明确多元辩证关系;三是文体问题。“体现你的思考和态度”,更侧重态度观点,理性思考,适合写议论文或议论性散文。
3.价值判断的限制。本题旨在引导学生学会观照自我,认识世界,崇德向善,臻于至善,努力实现自我价值。如李白名句,旨在引导学生激励自身奋发有为,拒绝平庸;如陆游名句,旨在引导学生仰慕圣贤,致敬英雄,崇德向善,从仁人志士身上汲取力量;如苏轼名句,旨在引导学生认识自我,认识世界,学会自我管理和为人处世,涵养心态。
开放性
1.立意角度自由。如果选择任一个话题,可分别立意为:仰视,即崇尚英雄、致敬先贤、仰望崇高;俯视,即拒绝庸常庸碌人生,卓尔不群;平视,即通透达观,心态平和。还可以任选两个或者三个进行组合,又可产生更多立意。如选择“俯视”“仰视”并形成有机联系,不妨立意为:人生只有仰望崇高,见贤思齐,我们才能成为他们,才能“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具有睥睨天下(俯视)的气概。当然,组合的巧妙与否,是否言之成理,是本次作文优秀与平庸的分水岭。
2.联想和思考是开放的。结合所给材料,可以充分联想,联想到很多素材、例证:如追慕圣贤、仰望崇高,我们可联想到“历史的脊梁”系列,从仰视屈原的“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执着,到仰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担当,到“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悲悯,到“但愿苍生俱饱暖”的博爱,到“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家国情怀,也可联想到当下的平民英雄、功勋人物等。
如俯视庸碌人生,可联想到现实生活中的“躺平”、佛系、丧文化、米考伯主义及一切得过且过、浑浑噩噩、逸豫庸常等人生态度。
如平视人生,可联想到老子的睿智通透,庄子的旷达潇洒,苏子的随缘自适,以及现实生活中很多平凡而积极的人生,如“卖着包子弹着琴”而走红的的阿姨刘克清,因弹奏一曲《我的中国心》赢得清华师生掌声的保洁阿姨邢国芹,中国诗词大会上因博闻强识而夺冠的外卖小哥雷海为,抑或是思考、研究海德格尔的农民工陈直……他们都是平视世界,虽然身处卑微角落,抑或灯火阑珊处,但不妄自菲薄,而是自我悦纳,努力打开自己充实的人生,和丰盈的精神世界。
解题
本题属于话题+材料+任务驱动型作文题。主要考查价值观,引导考生以今鉴赏古,思考人生,因此审题立意时,不妨分两步:首先审读三则名言,理解名句时既要“入乎其内”,又要“出乎其外”,不能仅从诗句本身来理解,如“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理解为狂放、自信;如“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简单理解为仰慕先贤、借古讽今等;如“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不能简单理解为宠辱不惊、旷达自适。理解名句时,应将诗句和话题结合起来,同时抓住材料中对这种“仰视”“俯视”“平时”的内涵的理解。
其次,选定话题,并巧妙组合。如果选择某一个话题,写作时可充分发散,切分为几个分论点,分论点要扣得住,分得开,排得顺;如果选择几个话题,须形成内在的逻辑联系,可以是相反相成的,也可以是辩证统一关系。
参考立意
切题立意:
1.仰视崇高,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2.会当临绝顶,俯视众山小。
3.平视他人,平视人生。
4.仰视崇高,俯视平庸。
……
偏题立意:
1.中国崛起,已有平视世界的底气。(陷入思维定势,未能理解材料中“平视”的内涵。)
2.视点下沉,学会俯视,谦卑悲悯。(未结合材料来理解“俯视”的内涵。)
……
下水文
从俯视到平视——祭奠我们错位倒置的人生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是李白对庸碌无为的人生态度的俯视;“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是陆游对开创丰功伟业的诸葛亮的隔空仰视;“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是苏东坡与人生和解后对世界的平视。
学会俯视、仰视、平视,使他们成为人生的强者、贤者、智者。
他们的目光,更确切的说是为人处世的不同态度,对于今天的我们,无疑也是大有裨益的。
然而,现实生活中的我们,大多数人的目光,从少年时代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睥睨俯视,到最后的“活在当下”的平视,这或许是经历成长之后的通透释然,学会与现实和解;或许是梦想的降格以求,屈心抑志,无可奈何。
少年时代,我们往往习惯于俯视众人,俯瞰世界。
我们正值“青春者,人生之华也”的风华正茂的年龄,我们以“书生意气,挥斥方遒”自许,我们都想着“拯救世界,却忘了帮妈妈洗碗”;我们只想着扫六合天下,却忘了一屋不扫……年少轻狂的我们,习惯于俯视,说着非凡人生的凡尔赛,不屑于身边父辈们、师友们平凡、平淡的人生。我们甚至缺乏对历史先贤的仰视,读着《名人传》《人类群星闪耀时》,却不忘臧否人物,论天下英雄,时常油然而生“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的感慨。我们天天狂呼口号“舍我其谁”“不负天赐的智慧”,在我们看来,我们生来就是“天将降大任”。那些市井里巷中凡夫俗子的善举、嘉言懿行、清流暖闻,习惯于俯视的我们始终不曾注目。
然而有一天,我们不在俯视,开始学会平视。
因为我们忽然发现,我们其实并不特别。对于父母来说,我们是独一无二的;然而一旦走进茫茫人海,就会湮没无闻,平淡无奇。我们内心开始失衡,甚至歇斯底里。我们慢慢意识到,或许我生来就是沟壑而非高山,恰恰是被人俯视的平庸的沟壑而非高山之巅。痛定思痛之后,我们开始学会平视。我们不再留给他人遗世独立的高冷背影,而是学会与家人、朋友、世界温柔相拥,与他人同框,在平凡的生活中追求小确幸。我们不再虚妄地陶醉于“众人平地上,唯我碧霄中”的快意,不再以“给我一个支点,就能撬起整个地球”而自许。
学会平视,凝视着你的双眸,注视那些平凡的背影,愈发觉得他们那样伟岸:
清华大学保洁阿姨,一曲《我的中国心》,惊艳四座,我们不再摈弃傲慢和偏见,而是不吝掌声;农民工陈直思考、研究海德格尔,我们不再戴上有色眼镜,而是投以敬佩的目光,一个人在机器轰鸣声中,在蜗居狼藉的工棚里,却能有一张宁静的书桌,思考着人类最深邃的哲学问题……我们大多数人的人生历程,莫不如此,伴随着成长,我们的视角不断变化,从俯视变成了平视。少年时代,活在梦想中;成熟以后,活在当下。庆幸也好,唏嘘感慨也好,我们在深思之余,是否拷问过自己,我们的这种视角变化,是否导致了我们错位的人生?
让我们再重温威斯敏斯特教堂无人墓碑上的那段震惊世人的忏悔:
当我年轻的时候,我的想像力没有任何局限,我梦想改变这个世界……直到暮年,我才突然意识到:如果起初我只改变自己,接着我就可以改变我的家人;然后,我也许就能改变我的国家,也许我连整个世界都可以改变。
这段真诚的醒悟,或许道尽了大多数人的人生体验的“通感”,刺痛了我们每一个人。是的,我们如果从一开始,就学会平视,在内心里平时自我,用目光平视他人,或许能看清自我,正视自我,进而不断完善自我,于自修处求强,或许我们终有一天,就有了俯视的资本。
我站在山顶,不是为了让众人看到我,而是为了平视更远的世界。或许应当成为我们的人生箴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