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论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老子讲,下士闻道大笑之为什么不笑
TUhjnbcbe - 2023/6/26 21:57:00

第四十一章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纇。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

01

任继愈先生讲,士是古代人们对有学问或某种专长的人的统称。有文士也有武士,老子则将士分为了上、中、下三类。在本章中,老子引用了古代的成语,从矛盾的观点来论证退守、不争、柔弱符合道。而且认为这种原则可以实现无为而无不为。道与万物同在,与万物善始善终。

高亨先生讲,这一章是老子运用朴素的辩证观点,来论证他的道德。老子认为,一种事物的内在实质与外在现象,有时表现矛盾。如道的实质是明、进、夷,而现象却像是昧、退、纇。德的实质是上、广、健、质、白、方,而现象好像是谷、不足、嬬、渝、无隅。

接着他指出:具有上述道德的圣人,成就要在晚年,圣人的言论是很少的。这或是影射他自己晚年著书五千字吧?最后又谈到他的宇宙论中的道是无形、无名,但是善贷善成。这又说明他的*治论与人生论中的道是以宇宙论中的道为根据的。

02

道是万物之母,万物是实,道生万物,所以一定是以实生实。这样,道就是一客观存在的物体。所以,老子讲“有物混成,先天地生。”但是,道虽然是一客观存在的物体,却不具备可经验的形式,不能被我们感知觉官能经验。它没有颜色、形态可视,没有声音可闻,没有轻重软硬等性质可知觉。那么,我就要坚持说了,看不到,听不见,摸不着东西就是没有或无物。你为什么非要将不存在的东西说成实在呢?

老子讲的上士,是指坚信道为实有,并愿意实践道的知识的士子。老子所讲的中士,是指对道的存在持怀疑态度,既不能确信它为实有,又不敢做轻易否定。而老子所讲的下士,则是指完全不相信道是实有,认为那些持道论的学者不过是无中生有,故弄玄虚。所以就要大笑讥讽之。

比如,上帝这一观念。有些人坚信上帝存在,并严格按照教会的指导生活。有些人对上帝有敬畏之心,但不能确信他真实存在,但不敢断定他不真实存在。而另外一些人,则完全否定上帝真实存在,那只是吓唬人的*伎俩。如果依据老子的标准,坚信上帝存在的是上士,对上帝存在表示怀疑的是中士,而明确否定上帝实在的是下士。

老子讲:“信不足,故有不信焉。”这句话的意思是有不足信的证据,必然会有不信任的发生。老子讲道实有,但却不被感觉知觉官能经验到。不能被经验到,就是没有。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就是道存在的不足信处。既然有不足信处,就必然会有人否定它存在。

道实有,但却以虚无的形式存在。道是虚和实、有和无的统一体。道为实却以虚为存在的形式。道为有却以无为存在的形式。这就叫做“大象无形”、“大盈若冲”。所以,在老子看来,真正地盈满看上去却似空虚,真正的实有却没有踪迹可寻,真正有智慧的人看上去却似呆傻。大象无形,是实有的无为,既功于实有却不居于实有。大盈若冲,是盈满的无为,即功于盈满却不居于盈满。所以,老子说“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

所以,老子说:明晰大道之理,好似愚昧;学道有成,不断进步,结果反而像是在退步;最高的道德像深谷一样幽深;最大的公平像是蒙受了冤屈;最深厚的道德,又似不足。等等。

老子这些观念,都可以通过无为的定义获得理解,即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不居。比如,水是天下最坚强的事物,却以最柔弱的形式存在。这就是水功而坚强而不居于坚强。这是坚强的生而不有,功而不居。所以,老子讲:“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道可道:《老子》的要义与诘难京东月销量好评率99%无理由退换京东配送¥28购买

03

上等的士人听闻道的知识与学说,便立即勤奋地研习并毫不犹豫地运用到实践中去。中等的士人听闻道的知识与学说,半信半疑,既不能轻信,也不敢轻易的否定。而下等的士人听闻道的知识与学说,大笑而讥讽它,因为他们根本就不相信有道这样一种事物的存在。不能令一些人发笑的,就不是真正的道。

这是因为,道之为物,亦虚亦实。虚即意味着有不足信之处,既然有不足信之处,就必然有不信任的发生,这即是所谓的“信不足,故有不信焉。”

所以古人说,真正能明晰大道之理的,却又似糊涂;学道有成的,却又像是退步;平坦的大道却又似危机四伏;最高尚的道德像川谷一样幽深;最大的公道又像是蒙受着冤屈;最广大的德性总有缺憾。立言立德成就功业,就像是去行窃一般,“偷偷摸摸”地进行;质地纯粹真实的事物却又像是掺杂做假;最标准的方寻不着棱角;最圆满最成熟的事物往往成就的最晚。最动人的旋律往往没有几个音符;最大的物象往往无形无状。所以,道虽无名无形,但能支持和成就万物之有。

参考资料:

《老子绎读》任继愈著

《老子注译》高亨著

1
查看完整版本: 老子讲,下士闻道大笑之为什么不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