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证主义vs.诠释主义:两种经典案例研究范式的比较与启示
摘要:
当前在案例研究领域存在一些研究范式之争,对这些范式的准确认识和辨析是我们更好地掌握和运用不同案例研究方法与技巧的基础。本文首先回顾了实证主义和诠释主义案例研究范式的认识论基础及其发展演变过程,基于对这些不同哲学认识论的辨析,进而分别阐述了两种范式的产生背景、核心思想及其关键主张。然后,论文比较了这两种案例研究范式在研究设计和理论化方面的异同,阐明了其中的主要争议点以及各自的优缺点。最后,论文提出了如何在当前管理研究领域应用以上两种案例研究范式的一些建议以及如何加强两种范式对本土研究的启示。
作者简介:
井润田,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
孙璇,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
文献来源:
《管理世界》年第3期
作者之一:井润田
一、本文研究背景与意义
在社会学领域,无论是定性研究还是定量研究的最初发端都受到自然科学领域实证方法(如实验、验证等)的影响。在认识论上,经典实证主义主张社会现象必须被经验所感知,研究过程应强调研究对象的客观性,研究者应秉持“价值中立”原则避免个人思想或偏好对研究过程的干扰。后期,这些实验、验证等方法也都应用到了实证主义案例研究范式中。
然而,正如威廉·狄尔泰的名言“我们要解释自然,却要理解人生”所反映的,与自然科学研究通过解释揭示物质世界固有的科学规律不同,社会学研究需要通过理解来探索人类世界的行为理论。因此,访谈、观察等一手资料的获取在定性研究中变得格外重要,这是研究者从局外人向局内人角色转换的保证,这样他们才能进入案例“此地此时”情境中的体验过程。此时,研究目的并不是预测或控制客观现实,而是在人我之间、个体与环境之间、过去与现在之间建构起理解的桥梁。自此,理解和体验在案例研究中的价值日益凸显,与之相应的“主体间性”关系(研究者与研究对象之间互为主体)成为诠释主义案例研究的认识论基础。
以上是组织管理领域实证主义和诠释主义案例研究范式建立的基础,两种范式的争议与融合也同样反映在管理案例研究领域中。当前,越来越多的学者认识到案例研究在解释本土管理现象、解决重大社会问题中的重要性,对案例研究的重视也逐渐成为国内外学术界的共识。这点在当前中国社会环境下尤其重要,由于制度和文化环境的差异性,中国企业的很多管理问题并不是现有理论能够解释的,而这正是案例研究最适合的场景。当然,学习和掌握案例研究方法也是具有挑战性的,我们需要深入理解不同范式和方法背后的根本属性和主张才能实现当前案例研究从“形似”阶段到“神似”阶段的跨越,进而更好地实现理论构建和研究方法上的创新。
二、主要内容
基于文献综述,本文重点从认识论和方法论角度比较实证主义和诠释主义这两种经典范式所遵循的哲学基础的异同,辨析两种研究范式在组织管理案例研究领域的产生背景、基本思想和实施原则。具体而言,我们的综述主要是围绕JohnVanMaanen、DennisA.Gioia、RobertK.Yin、KathleenM.Eisenhardt等学者的学术贡献而展开的。
作为社会学出身的组织研究学者,VanMaanen教授将传统民族志研究方法引入管理领域,所撰写的《TalesoftheField:OnWritingEthnography》一书成为诠释主义案例研究的经典著作。VanMaanen提出案例研究对多样化数据尤其是观察数据的要求、操作数据和表象数据的相互印证、显分析和潜分析的归纳过程等很多关键主张。在此基础上,Gioia则从操作方法上(如一阶概念与二阶概念的编码过程、图示)将诠释主义案例研究进行了推广。
Yin将心理学研究的实验思想引入案例研究设计,对案例研究情景中的竞争性假设进行界定与控制,达成与自然科学领域实验方法具有同样科学性原则的研究目的。在此基础上,Eisenhardt确立了管理案例研究的实证主义经典范式,提出视案例为实验,通过复现逻辑在多案例之间反复寻找模式并建立理论的核心思想,并将其细化为8个研究步骤。这也成为当前国内外案例研究领域主导性的研究范式。
然而,如同整个定性研究领域,以上两种范式之间的争论也一直持续至今。通过对这些发展过程和争议的回顾,我们期望了解案例研究方法和技巧背后的一些根本属性,做到不仅“知其然”并且“知其所以然”(如案例研究中的访谈为何重要?为什么仅有访谈数据是不够的?视案例为实验到底意味着什么?Gioia方法论在解决案例研究中的什么问题?等等)。
三、主要结论与*策建议
作为一种定性研究方法,案例研究的目的在于通过研究者在真实情境中的体验和想象来提升人们对某些现象和事物本质或意义的认识。无论遵循哪种范式,研究者作为局内人的感受和思考(而不是计算机软件或方法)都是支撑其理论化的基础,他们超越情境的想象是跨越归纳过程逻辑鸿沟的保证。两种研究范式存在很多共性。例如:两者都基于理论抽样原则进行案例选择,通过在具有理论意义的类别里选择案例进而拓展关于构念或过程的理解;两者都希望能就某个特定现象收集多种来源的数据,如访谈、观察、问卷调查、二手资料以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