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论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20世纪理学范畴系统建构路径评议
TUhjnbcbe - 2023/6/22 21:06:00

学界一般认为,理学范畴是宋明理学内部的“基本类型的思想格式”,或是“类概念”,或言“归类范物”。然不唯如此,理学范畴系统的建构已成为20世纪学人把握理学知识、信仰与实践系统的有效手段之一,具有多重推进路径。


  接续理学范畴的著述


  自北宋始,《通书》《正蒙》《近思录》和“字义”“性理”一类著述,构成了传统理学范畴纂研体例的主流。从南宋陈淳《北溪字义》起,到清代戴震《孟子字义疏证》、焦循《论语通释》、阮元《性命古训》《〈论语〉论仁论》《〈孟子〉论仁论》、*以周《经训比义》,形成了古代“字义”的学术传统。


  进入20世纪,刘师培《理学字义通释》率先予以接续。其在遵照先列字义、再排比旧说的规矩后,以语义训释追本溯源,先后考察理、性、情、志、意、欲、仁、惠、恕、命、心、思、德、义、恭、敬、才、道、静等19种概念范畴。这是从学术思想层面反思中国的学术根柢,寻得中西学问的会通突破。然其虽名为“通释”,对于理学范畴体系的覆盖性却较弱。


  而后,蒋维乔、杨大膺《宋明理学纲要》参照《近思录》的体例,以理学为中枢,“以纲统目”作了重要推进。其《绪论上》言:“计四纲:第一纲论道体,第二纲论为学,第三纲论存养,第四纲论*治。第一纲统太极,太和,理,气,阴阳,心性,生,*神,人物等,第二纲统为学大要,格物,穷理,及教学之方等,第三纲统涵养改过迁善,克己复礼,出处进退辞受之义,改过及人心疵病,圣贤气象等,第四纲统齐家之道,制度,处事之方,及治国平天下等。”首次紧密言说宋代道学的范畴系统。该书虽以宋代道学范畴系统作为撰述重心,却有刻板照搬的意味。


  20世纪80年代以来,蒙培元先生《理学范畴系统》一书尤为典型。该书借鉴了明代《性理大全书》确立的“性理”一类著作,在纲目拟订上皆以“理气”开其首,将其作为贯彻宇宙论与本体论的基本范畴。与“理气”直接联系的“道器”“太极阴阳”“理一分殊”等范畴,都是“理气”在不同方面、不同层次的表现或运用。蒙培元认为,随着上述范畴的进一步展开,便会出现“动静”“神化”“一两”等范畴。他并不看重单个范畴的独立意义及其分析,而是
  潜隐于理学史的著述


  当代理学史著述以人物为经,以范畴体系为纬,携有《伊洛渊源录》至《明儒学案》的学案史写作基因,成为理学范畴系统现代承继的天然载体。


  例如,蔡仁厚《宋明理学》一书首要目的,在于厘清两宋诸儒的思想脉络,疏导其系统分合,确立其义理纲维。在此基础上,理学范畴成为蔡仁厚展开论述的切入点:一方面,探源范畴实体之义涵,认为伊川之学的理气说是“理气为二:所以感应是理,感者应者是气”。另一方面,看重不同范畴之间的转化关系,指出伊川之学所言的道“只是理”,具有“性即理”“心是性之形象化”“情是依性而动者”“生之性是仁,生发处是情”等特点。该书时常穿插以理学范畴为中心的衍化关系图表,直观展示了理学范畴义脉演进的复杂关系。


  侯外庐等主编的《宋明理学史》一书,侧重从理学思想史角度概述历代理学家的思想面貌与特色。尽管该书将理学定义为“思想史上的浊流”,但其仍然注意到“‘理’,可以衍为‘理气’。‘道’,可以衍为‘道器’。‘太极’,可以衍为‘阴阳’‘动静’‘无极’。‘诚’,可以衍为‘诚明’‘明诚’‘诚心’‘诚意’。‘性’,可以衍为‘天地之性’‘气质之性’。‘德’,可以衍为‘大德’‘小德’。‘心’,可以衍为‘人心’‘道心’”。颇为难得。而陈来《宋明理学》通过对宋明时期24位理学家的观照,力求揭示理学发展的固有脉络。在章节标题的拟定上,有意突出理学范畴之间的互动关系。如第二章“北宋理学的建立与发展”第二节“张载”,下设“两一与神化”“性与心”“穷理与尽心”,第四节“程颐”下设“理与气”“动静与变化”“性理与气质”“涵养与致知”。这表明理学范畴系统已成为当代理学史不可回避的重要话题。


  可以说,自朱熹《伊洛渊源录》、元代《宋史·道学传》、*宗羲《明儒学案》《宋元学案》而至当下,以人物为对象、以学派为归趣,构成了宋明理学研究的基本范式。但其多聚焦于“流”而忽略“源”,易导致“流”“源”相分的偏颇。契入理学范畴系统以加强发源一端的讨论,应成为纠偏的重要选项之一。上述三种理学史既注重全面呈现宋明理学的历史脉络,又注重理学范畴系统建构,避免了严重的偏颇。


  不过,亦有扣一而偏者。如钱穆《宋明理学概述》“以各家思想之体系为重”,扼要叙述宋明理学六百年的衍变史迹,忽略了理学范畴之间的异同比较。此类著述盖受限于自身的“纲要”“概述”体例,未能有效推进理学范畴系统的深层建构。


  伴生于哲学史的著述


  刘师培言:“《宋史》撰《道学传》,然宋人之学,兼伦理、心理二科。若‘道学’二字,只能包伦理,不能该心理也。若日本‘哲学’之名词,亦未足该伦理,故不若‘理学’二字所该之广也。”借助“伦理”“心理”两大新名词,刘师培明确“理学”与“哲学”在学科知识指向上的不同。而受时代思潮的影响,宋明理学系统被哲学史编著者当作抽取话语资源的被动角色。理学范畴的研究也自觉或不自觉地被包裹其中。


  张岱年以《中国哲学大纲》《中国古典哲学概念范畴要论》二书,确立了以范畴体系为主干的哲学史研究新模式。《中国哲学大纲》分宇宙论、人生论、致知论三部分。其中“人生论”部分内容丰富且阐发精微,该部分第三篇“人生理想论”述仁、诚及与天为一,第四篇“人生问题论”言义与利、命与非命、动与静、欲与理等理学范畴。《中国古典哲学概念范畴要论》择取历代歧义较多的60个(组)概念范畴,循名责实,以条目形式呈现;每则皆引证原始文献,逐一详述历代各家的理解发挥,
  葛荣晋《中国哲学范畴史》将天(道)和人(道)的关系作为构造中国哲学范畴体系的轴心,形成了涵盖三大层次、20对(个)主要范畴的中国哲学范畴体系。包括元气、精气、太极、道、理和气、有和无,以构成天(道)的哲学范畴序列;天和人、力和命,以构成天人关系哲学范畴序列;形和神、格物和致知、知和行、参验和是非、性和情、义和利、古和今、理和势、经和权,以构成人(道)哲学范畴序列。这成为努力构设中国哲学范畴体系的代表。


  而后,张立文等人主持推进中国哲学范畴的系列研究,出版了《中国哲学范畴精粹丛书》。该丛书将道、气、理、心、性五大范畴筛选出来,进入单个范畴内部的体系建构,意图梳理中国哲学范畴的历史源流。如《道·序》称:“道在中国传统哲学范畴系统中是一个核心范畴。它可以被规定为一个普遍联系的信息系统,或是一个场,是一个具有多层次、多结构的整体结构。”从而梳理出道路之道→天人之道→太一之道→虚无之道→佛道→理之道→心之道→气之道→人道主义之道的九个阶段及其演进脉络。


  可见,20世纪以来对宋明理学的研究大多体现为若干断代哲学史研究,但不能简单说这一路径缺乏自觉的知识边界意识。深入的哲学义理研究,仍是推动宋明理学研究前进步调的基础。未来一段时期,以哲学史著述形式推进理学范畴系统的研究,仍将是学界主流。


  纵观上述三种建构路径,学界对于理学范畴系统建构的探索是持续且深入的。回归理学范畴体系的本来状态,乃至呈现某一特定理学范畴内部机理的研究趋向,亦是显而易见的。这是因为不断建构理学范畴系统既是撰写宋明理学史与中国哲学史、进而实现与西方学术对等交流的重要理论手段,同时也是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的关键环节。对此研究,有待学界进一步推进。


  (作者单位:淮阴工学院人文学院)

作者:李春强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1
查看完整版本: 20世纪理学范畴系统建构路径评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