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是一部了不起的著作,是了解我国文化必读的经典之一。里面涉及的内容很广,因是语录体,各种人都能从中找到自己所需的话语。有谈“君子”的、谈“仁”的,这些算修身类,有谈社会伦理、治国的。不过有一点要明白,这一切的基础并非全是自然,而是建立在他们那套思想体系之上。
论语看时需注意思辨。不过有一点,无论哪家哪派,都应赞同的,那就是有关“学习”。生而为人,不管怎样,都是要学的。人不学,不知道。生活在人类社会中、自然界,糊涂着总归是不好的,可惜的,狭窄的,单调的。方方面面都应学习,《论语》中有不少谈论此话题的,选了其中十段,了解下孔子怎么看待学习这件事。
开篇第一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很多人会背这句,连带后面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讲了人生的三个要务:学习、交友、自知自立。
“说”同悦,喜悦。学习这个词本身含有两个意思,“学”是模仿效仿,人都是从无知变有知,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学,后觉效仿先觉。“习”本意是鸟儿练习飞翔,多次,所以用这个字表示重复。将学到的知识反复温习,是很快乐的一件事。有知以后可以与好友交流切磋,同样是快事。学不学在己,知不知在人,没什么好埋怨的。
二、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句谈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很明显两者都要有。一味的学而不去结合实际思考,就会迷惘,糊涂。如更偏重思考,那容易走进死胡同,迷惑,像宋代某些空谈心性的,就是思这部分太多。
孔子的意思应该还是偏重学的,因为学的范围很广,或说真正的学里面本就包含思。比如后面还有孔子一段话: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这个“思”是在学的过程中出现,不去学,何来思。
三、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向优秀的人学习,看到别人出色的地方,以此为榜样,跟他看齐;看到他人不好的也要反省,对照自己是否也有这点,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凡事不能只看别人,不观自己。否则会恶性循环,难有进益。
四、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孔文子是卫国的一位大夫,谥号为“文”,谥号是古代对一个人一生言行的总结,当然都是权贵之人,名人,帝王将相等才有。按《逸周书·谥法》的说法:学勤好问曰文。可知“文”是赞美。子贡问那人为什么能称为“文”,孔子回答。
说他聪敏且勤勉,重要的是“不耻下问”,不以向比自己地位低下的人请教为耻。主要是谈为人要虚心,一般聪慧的人极易自满,不那么爱学了;身份地位高的人更难得有虚心求教的,觉得没必要。所以能做到这点,算是个美德。
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强调兴趣爱好在学习中的重要性,现在所说就是那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感兴趣,学某些知识或技艺时很快乐,才能有所收获。了解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学习时乐在其中的人。
关键在于能否找到让自己乐在其中的事去学,人一定要有一项兴趣爱好。不然太乏味了。金圣叹说,一个人如果没有点爱好,不能跟他打交道,因其无至性也。值得品味。
六、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把所见所闻都有心地默默地记下来,不断学习而不厌烦。下句是说给老师的,教育别人不腻烦不倦怠。孔子说这些他都做不到。正因为在这些事上谦虚,而衬托出,能做到这些是很厉害的。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成为流传千古的名言,对我国传统教育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有很大影响。至今仍是一个标杆,师德的标杆。
七、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这段话关键是“一以贯之”这个词。是很重要的治学思想或方法。也可看作孔子学问渊博并能融汇贯通的原因。这里子贡认为孔子的贤圣多能,是“多学而识之”的,不断学习并把它记住。
孔子的回答并非如此,而是他懂得“一以贯之”的道理。没说明何为“一以贯之”,可以领悟,就是他有一个基本的原则,核心的思维,这个原则这个思维可以应付各种事情,举一反三,一通而百通,去明白各种物理。
万物如此庞杂,岂能尽知尽晓,但其中有隐藏的理是相通的。所以能稍加思考就能明白一件陌生的事物,很快的吸收到营养。这个能力是需要悟性需要慧根的。
八、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谈学习的重要性。有天才型的,有慧根的,任何事物,一看就懂,这是高阶的人。但大部分还是“学而知之”的,通过下功夫学习思考,才能明白各种道理或技艺。然后是“困而学之”,遇到困难了,或是需要它的时候才肯去学,这又是一等。最差的即使到窘境了,仍不肯去学。这样的话,难免永远愚笨。
鼓励人们去主动学习,孔子也没承认自己是生而知之,只说“好古,敏以求之”,喜爱过往种种文化,勤奋地去汲取知识,吸收营养。圣人都如此,何况我们。
九、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人人会背诵的名句,历代好学之士的座右铭。任何人都有值得借鉴学习之处,哪怕是错误的点,也可以是反面教材,有心之人,同样能从中学到东西。
警醒人们要虚心,不要自满。留心别人的闪光点。这不仅是在求学求知方面,在人际交往,修身养性,都是需要注意的。
十、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
善于学习的人随时随地都能学到有益的东西。有人问子贡,孔子的学问是从哪里学的。孔子的学说是承袭周文王周武王,但并没有固定的老师。
子贡的意思是说,文王、武王的思想并没有消失,还存留在人间。贤能的人能发现其关键部分,不贤的人只能看见细枝末节。文、武之道,无处不在,就看你会不会发现,能不能思考,懂不懂得总结分析。我们老师从哪不能学呢,他没有固定的老师。
所谓“圣人无常师”,跟上面的“三人行”句相像。皆强调善于学习的重要性,即现在所谓处处留心皆学问。
以上即选取《论语》中十段有关“学习”这个题目的话。强调一点,不要把学习看得太狭窄。以为看书、文学艺术类才是知识学问。那就太浅薄了,能学的东西可不止这些,学问也不是只有这些才算。学一门手艺,学专业技能,学人情世故,学生存学生活等等都是要学。以上有关学习的观点对这些都适用,“默而识之”,说不定在某一刻能启发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