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于两汉之际从印度传入中国之后,与中国本土文化历经数百年的交汇、对话、调和、磨合、适应、融通,最终形成了庞大和完备的体系,成为中国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思想,义理,对于中国人的精神和行为影响至巨、至深、至远。中国人的修养论,人生论,宇宙论,认识论,艺术论以及生活方式,思维方式无不深深地打上佛的烙印
。
就语言词汇而言,佛教文化贡献了数以千计的词语,极大地丰富了汉语词库。今天我们使用的很多常用词语,如觉悟、智慧、信心、导师、习气、心地、方便、烦恼、实际、障碍、世界、功课等都与佛教有关。
在蔚为大观的佛寺建筑中,佛教楹联不可胜数,如: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花无非般若;乾坤容我静,名利任人忙;菩萨低眉,所以慈悲六道,金刚怒目,盖惟降伏四魔;暮鼓晨钟,惊起红尘机里客,经文贝叶,唤回苦海梦中人……均富佛法要义与禅机智慧。
在浩如烟海的佛教典籍中,启人心智的佛法妙语,随处可拾,如:吃茶去;明心见性,即心是佛;法尚应舍,何况非法;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如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在璀璨夺目的汉语成语中,有数百条成语与佛教有关,如:顶礼膜拜,指点迷津,勇猛精进,一尘不染,三生有幸,神通广大,醍醐灌顶,对牛弹琴,千差万别,心心相印,大千世界,皆大欢喜……
我与王金春先生结缘较早,多次应邀观赏他的书法作品展,深知他出众的书法造诣。他真、草、行、隶、篆五体皆习,五体书作均入展过全国大展,是当代书法家中为数不多兼擅五体者之一。总体而言,金春先生喜欢古拙而厚重的艺术趣味,小楷追慕钟繇,行书筑基米元章,篆书心仪吴昌硕,隶书得趣《张迁碑》,当然,现在的作品已能诸体相融,带有鲜明的自家风貌。
近年,他于佛法渐生欢喜心,尊潘麟导师之学,专诵《金刚经》、《心经》。日日亲近,颇有所悟,并力求将佛法与书法相互贯通,以佛法滋养书法,以书法宣扬佛法;以书法体悟佛法,以佛法解析笔墨;以书法结佛缘,以佛法结善缘。
壬寅春季,他费时二月余,诚意正心,沐手恭书佛法妙语作品余件。作品内容丰富,格调高雅,气韵生动,禅意盎然。游意于丹青墨海,细观一幅幅作品,或遒劲有力,笔意酣畅;或雍容宽博,质朴沉着;或天然素朴,宁静空灵;或清澈明秀,温润淡雅;或巧拙相映,涵奇于凡,笔墨之间,尽显书法之妙。于回钟宕漾间闻性达意,于佛教经纶间潇然沉潜。
书由心出,笔参造化。金春先生匠心独造地将佛教艺术化,将经典审美化,并将书法作品汇集成册,广为流播,本身就是对文化的再次记忆和对历史庄严法相的承载。此作品集足以令观者在艺术鉴赏,文化对话中追寻书法的风骨神韵,令知音者,向往自省,自信,自明,自觉的净土,点亮心灵的智慧之光。
是为序。
玉峰沙门释秋风
壬寅年季夏手书
作者简介:
王金春,字推之,号菜根道人。年5月生于江苏昆山。现为中国书协会员,昆山市文联副主席,昆山市书协主席,苏州市书协创作委员会副主任,昆山书画院画师。
真、草、行、隶、篆五体书法作品曾入展由中国书协主办的兰亭奖,国展,中青展,新人展,行草书展,楹联展,扇面展,手卷展,精品展,小品展等。
出版《王金春书法作品集》;《五体书法三字经》;《王金春篆隶书心经》;《隶书的学习与鉴赏》;《王金春行书道德经》;《王金春书历代名人咏昆山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