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论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探究佛教美学,感悟造像之精神
TUhjnbcbe - 2023/6/14 8:25:00

造像艺术随着佛教传入中国,与之一起历风雨,共兴衰,以其旺盛的生命力顽强的发展,终成为人类艺术宝库中的精品,也为佛教的传播作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

它对于中国传统艺术的影响,在于极大地推动了传统造像的技巧和风格上的前进,大大地丰富了其内容体裁,场面由小至大,由个体到群体画面。而且,从现在我们所能获得的具有高度代表性的艺术作品,不论是雕刻,或是绘画,绝大部分是来自佛教的渊源,太虚大师有言:“在中国固有之美术、惟图画、音乐等,至于雕刻、塑像等则肇于佛徒,后来渐成普及。”

胁侍菩萨彩塑莫高窟

毗卢洞文殊全身像

佛教美学

佛教美学属于宗教范畴,不能简单地用世俗美学的观点去看待它。佛教美学有自己的基本立场独特的范畴,有只属于自己的审美对象和表达内容。虽然,佛教美学与佛教艺术美学并不是一回事,但是佛教美学对佛教艺术美学的主导作用是不可否认的。

云冈大佛

云冈观音头像

任何一种美学,都有一个基本立场与理想假设,作为建构美学体系的出发点和前提,佛教美学也不例外。佛教美学的基本立场建立在对现实生活的否定态度之上。佛教认为,人间一切丑恶与痛苦源于肉体生命的欲望,即七情六欲,其中尤其以贪、瞋、痴最为恶劣。正是欲望使人生成为痛苦的过程。佛教的义理就是启发人们的智慧和觉悟,摆脱苦海从而达到清静美妙的理想世界——“涅槃”。由无形到有形,由抽象到形象,这是佛教“涅槃”理想鲜明的演化轨迹。

佛论实体

任何一个美学流派,都有自己特殊的理论范畴,佛教美学当然不例外。然而,佛教美学范畴既不能与西方美学范畴相对应,也很难与中国古代美学范畴相互诠释,它们有自身的意义,但又与其宗教义理浑然一体而不能独立存在。

佛像北齐

佛立像北齐

菩萨像北齐

首先,“妙”。“妙”在佛教典籍中使用频率极高,是佛教极其重视又非常喜爱的一个概念,也是佛教美学的基本范佛畴之一。它被广泛地运用于对佛事、佛法、佛学义理、佛论实体、佛理境界以及虚构的理想世界的审美肯定,它无法用理性思维把握,其内容很难用语言表述,表现出佛教美学与世俗美学的根本不同。

释迦牟尼佛麦积山石窟

释迦牟尼与罗睺罗麦积山石窟

其次,“圆融”。“圆”是佛教经典中最常见的词汇之一。“圆”在佛教美学中有特定涵义,主要表达佛性、涅槃的圆满周遍,是一切具足的意思。从本体论的角度,“圆”所表达的是无碍,是整个世界的现象与本质之间,无障碍、无矛盾、无分别的境界。

云冈八窟供养菩萨像

云冈八窟合掌露齿菩萨像

第三,“庄严”。佛教义理对“庄严”的使用和解释,意义较为复杂。“庄严”范畴中最重要的也就是对佛教造像艺术影响最大的含义是对佛陀身体与相貌的赞美,所谓“身相庄严”。这不是讲佛陀功德,也不是说佛陀的容貌,而是形容佛陀所具有的美好的身体与相貌,这与平常形容人物的相貌庄重严肃完第全不同。总之,作为严格意义的美学范畴的“庄严”,是尽善尽美、十全十美的意思,是指完全达到理想境界。

艺术审美

艺术与审美之事一旦用来事佛,便具有了神圣的价值。在诸项佛事中,有一项被称为“供养”,即对佛、法、僧,特别是佛和菩萨的供奉。古代印度人推崇人的形貌美,人体的各个部位都有理想的标准,后来渐渐形成所谓“三十二相好”,后来佛家将其用于佛造像。

佛诞图

我国的佛教是从印度传入,佛教造像早起产生于石窟,其形象大都保留着印度人物的形貌特征,服饰造型则以侧露右臂和裸露胸膛的印度传统式披肩装扮。对于普通的佛教信徒而言,更觉熟悉和亲切的是菩萨。而且,菩萨的塑造又没有“三十二相”的束缚,所以菩萨的形象要比佛的形象更多样化,更带世俗性。

弥勒菩萨立像

人间化,就是所谓的世俗化。把天上的佛、菩萨都世俗化,从神话走入人们生活当中,就是中国佛教题材和造像史上的一大特色。任何艺术都受到当时社会生活的影响和制约,这些佛像是古时匠人血汗和智慧的结晶,也是历史留给后人极其珍贵的艺术遗产,同时更是体现了佛教造像审美的现实性和艺术性。

来源:上海玉佛禅寺

1
查看完整版本: 探究佛教美学,感悟造像之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