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论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且以优雅过一生杨绛活得通透的女人,都
TUhjnbcbe - 2023/6/8 21:14:00

“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和从容”

——杨绛

民国从来不缺乏名媛。

家世显赫者有之,如张爱玲,陆小曼,又如冰心或是庐隐,她们或出身名门大家或出身书香门第,每一个人都是一段传奇,每一个人都成一道风景。

而在这其中,有一个人,则显得那么多与众不同:

她出身书香,长于乱世,看过百年沧桑,经历人世坎坷,在生命的沉浮与世事的摇曳中,在浮华的岁月和寂静的流年里,始终保持着应有的沉静和稳妥。

她就是杨绛。

中国当代著名的女作家,文学翻译家和外国文学研究家,也是著名学者钱钟书的夫人。

作为一名妻子和女儿,她孝敬父母却不盲从,她深爱丈夫却不失去自我;作为一名学者,她学贯中西,通古博今,年逾九旬仍然笔耕不缀,发表的散文集随笔《我们仨》,风靡海内外,再版达一百多万册……

而与外界给予她的评价相比,最令人佩服的则是她最耀眼的品质——通透。

在长达岁的生命长河中,无论曾经的岁月怎么艰难,人生怎样跌宕起伏,她都能坚强、坦然地对待,无论是荣光还是屈辱,与她而言,不过是过眼云烟,不值得为此伤神、挂怀。

而当我们翻开这本《杨绛传》,回首她经历的百年往事,才惊觉,她能于浮光掠影的尘世中保存着一份美好,原是得益于这三种能力——

01对父母,要有不迎合盲从的定力

年的仲夏时节,在北京一个不知名的小院里,随着一阵婴儿的啼哭,杨荫杭的三女儿“杨季康”来到这个世界上。

当时的杨家夫妻还不知道,怀里的这个婴孩日后将成为一代学者和才女,他们只是竭尽全力的呵护女儿。

因为留过洋的缘故,父亲杨荫杭在子女的教育上显得极为开明,所以,当大女儿以优异的成绩留校当了上海启明女校的老师,说可以带三妹四妹一起去的时候,他没有武断地替孩子做主,而是民主的征询女儿的意见。

彼时,杨绛才十岁,若是按实足的年龄看,也就八岁半,这么小的年龄便要独自在外生活,想想哪个父母亲会舍得,但是杨绛的父母还是决定要尊重女儿自己的想法。

傍晚时分,他们在为女儿特意准备的小行李箱前,再次问女儿:

“你打定主意了?”“打定了。”

杨绛坚决地回答到。

独立自主,不盲从于父母,并不是说杨绛不尊重和孝顺自己的父母,相反,她对父母的事情事必躬亲:

每天早饭过后,她都会亲自给父亲泡上一碗他爱喝的盖碗茶,饭后父亲若吃水果,她则会贴心的负责剥皮……总之,她总是父母贴心的“小棉袄”。

但是,对于年幼的杨绛来说,留在父母身边的确很好,但是从小父母也教导她,自己的人生始终要靠自己走,躲在父母的庇护之下终究不会真正的成长。

这种理念一种贯穿了杨绛的整个求学生涯。

多年后,杨绛以优异的成绩在东吴大学读书,在上了一个学期后,学校让他们分科。

杨绛的老师认为她学而优,又不偏科,适合读理科。

面对老师的建议,杨绛虽然感激却并没有盲从,她有自己的想法:

“我在融洽而优裕的环境里生长,全不知世事,可是我很严肃认真地考虑自己该学什么。所以该,是指最有益于人,而我自己不就白活了一辈子……”

于是,她带着抉择的疑问回家求教父亲。

她问父亲:

“我该学什么?”

父亲一如多年前让她自己决定去不去启明读书那般,将问题交给了她:

“没什么该不该,最喜欢什么,就学什么。”

尽管心中已经有了主意,她仍然追问道:

“只问自己的喜爱对吗?我喜欢文学,就学文学,爱读小说,就学小说?”

父亲开导她道:“喜欢就是性之锁近,就是自己最相宜的。”

有了父亲的这番话,杨绛的内心就更为释然了,选择了自己喜欢的文科专业。

杨绛是幸运的,她的父母是开明且豁达的,他们从来不以自己的意志去强迫自己的女儿按照自己规划的道路去生活,反而将决定自己命运的钥匙郑重地交到了杨绛自己的手中,让她在适当的时候适当地学到了最重要的判断和自控力,也学会了如何面对生活里的选择——

在东吴大学学习的第三年,学校为她申请到了美国韦尔斯利大学的奖学金。

这个事情即使放到现在,也是很多人梦寐以求的“美事”。

但是,杨绛却基于以下的考虑,谢绝了留学的申请:

一是不忍添赠家庭的负担;

二是她认为预期到美国攻读*治学,还不如在国内较好的大学里攻读自己更为喜爱的文学。

这一次,她已经能够独立的做出有关人生、有关命运的决定,这也改变了她此后的人生轨迹。

也让她遇见了属于自己的爱情。

02对婚姻,要有不回避困难的耐力

“总有一个人会改变自己,放下底线来迎合纵容你。不是天生的好脾气,只是怕失去你,才宁愿把你越宠越坏,困在怀里,所谓性格不合,只是不爱的借口。”

很多年后,杨绛在回首与钱钟书的爱情时,这样说道。

年初,她和钱钟书在清华古月堂初见。

她深觉他眉宇间“蔚然而深秀”,他则觉得她“颉眼容光逸见初,蔷薇新瓣浸醍醐”。

一见倾心,大抵说的便是如此。

时隔多年,当女儿钱媛追问怎么一眼便相中的母亲,钱钟书只是说:

“我觉得你妈妈与众不同。”

怎么样与众不同,钱钟书却不肯再回答了,只是笑。

或许,这就是爱情,爱一个人从来无需理由,也无言语可以诉说。

但走过岁月,我们却深知这份不同,却是考杨绛自己的“挣”来的——

在他们结婚前夕,钱钟书考取了赴英国留学的资格,尽管当时杨绛在清华研究院的学业即将毕业,但是,考虑到出身于书香门第的钱钟书对于日常生活一窍不通,假如自己不随他出国,钱钟书的学业会受到很大的影响,为了爱人的学业和发展,杨绛毅然决然地办理了休学的手续。

然而,生活里的鸡毛蒜皮和琐事烦扰比想象中多得多:

钱钟书不会系鞋带的蝴蝶扣,甚至连左右脚都分不清,连日常的筷子竟然也用得不大灵光……

特别是在杨绛诞下女儿后,在医院休养的杨绛,总是会因为一个人生活搞出一些小状况,每每这时,他都会像个小孩子般,医院将自己闯祸的过程像杨绛全部汇报:

有一次,他打翻了墨水瓶,将房东家的桌布染了。

若是别的妻子都是大发雷霆了,但是杨绛只是安慰道:“不要紧,我会洗。”

结果没有过两天,钱钟书又说:“我把台灯弄坏了。”

杨绛问明是怎么样的灯,又安慰道:“不要紧,我会修。”

下一次来,他又愁容满面地说,自己把门把手弄坏了,门轴的门球脱落了一个,门不能关了,杨绛听后依旧后说:“不要紧,我会修。”

“不要紧”三个字,看似简单,却饱含了杨绛对于钱钟书无线的深情与包容。

杨绛曾说:

“在物质至上的时代潮流下,想提醒年轻的朋友,男女结合最最重要的是感情,双方互相理解的程度。理解深才能互相欣赏、吸引、支持和鼓励,两情相悦。”

婚姻不同于爱情,正如巴法利·尼克斯说:“婚姻是一本书,第一章写的是诗篇,其余则是平淡散文。”

世间有无数的爱情相爱时你侬我侬,却在婚姻的相处中从童话走向了怨怼,甚至陷入深渊,万劫不复,而这些原因多是因为其中一方甚至双方不包容、不容忍甚至没有耐心造成的。

其实,世界上从来没有完美的人,也没有一个人会按照另一个的思想去生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棱角,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和脾气,你自己尚且不能改又怎么能要求另一方去改变呢?

在这点上,杨绛先生做的就非常有智慧。

她爱钱钟书,所以就包容了他的缺点,而从不试图去改变他。在相伴走过的63个春秋冬夏,她从未拿任何家务事去评判过、骚扰过钱钟书,不是不能,而是她不愿。

她明明知道自己的丈夫不精于此道,又为什么要勉强他去做不擅长、不高兴的事情呢?

我们很多女孩子以为男人为我们改变或是心甘情愿地做事情是爱的表现,其实不然,那只是一种妥协。

杨绛先生早已看透这些相处之道,在婚姻爱情里,她始终清醒自省,有无孩子在中间,她都一如过往地“珍惜得到的每一分,而那些没有得到的,皆本应与自己无关的。”

而事实证明,杨绛对于钱钟书的包容与付出绝非打水漂,钱钟书虽然在生活上“拙笨”,然而却是杨绛一生最深情的知心爱人。

他始终细心地呵护着杨绛,知她辛劳,知她冷暖,多年来,他负责她的早餐,只因她有晚睡的习惯;对于杨绛先生为他、为家庭的付出,他的心里是一直明了的,因此在他出版短篇小说集《人·兽·*》时,在自留的样书上为妻子写下了那句无可匹敌的情话:

“赠予杨季康,绝无仅有的结合了哥不相容的三者:妻子、情人、朋友。”

她爱的包容,他也爱的痴缠。

棋逢对手,终得圆满。

或许,他们都不是完美的人,却在相处中,成就了一世的情缘,终生的圆满,这何尝不是一种能力?

03对生活,要有不迎合命运的魄力

这世间,从来没有长久的岁月静好,更多的时候,我们的生活里总伴随着风雨飘摇。

杨绛出生时中国正是一番风云际会的动荡时代,父母拼尽全力护她周全,但是,命里的风雨却没有片刻的停歇。

在她与钱钟书回国不久,一场祸端便悄然而至。

一向温和的她曾经被人用杨柳枝猛抽,甚至被人用一把锋利的剃发推子当众剃成了阴阳头;而在最困难的几年里,她被要求不允许做学问,进行“劳动改造”。

所谓,劳动改造其实就是打扫厕所。

杨绛出身名门,一辈子清淡洁净,何时受过这般的委屈。

但是她还是默默地忍受下来了。

在仔细看过两间污秽不堪的厕所后,她置备了几件有用的工具,比如小铲子、小刀子,又用竹筷和布条做了一个小拖把,还专门带了些去污粉、肥皂、毛衣、小盆等之类的物件,没几天,厕所竟一尘不染。

后来翻译家潘家洵的夫人还对杨绛说起:“人家说你收拾的厕所真干净,连水箱拉链上都不见一丁点儿的灰尘。”

或许这就是杨绛,这种难堪的境遇或许只是她漫长的人生中一个插曲,尽管曲折,但是她仍然以乐观、从容的心态的去面对:

“一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就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不同程度的效益。好比香料,捣得愈碎,磨得愈细,香得愈浓烈。”

然而,命运对于杨绛的考验远没有停止。

在她正在那场命运的运动中苦苦挣扎时,厄运再次来袭——她的女婿、阿媛的丈夫王德一被扣上了“过左派”组织者的帽子,被人百般凌辱,最后在杨绛被下放干校前夕,他含冤自杀。

白发人送黑发人的苦楚尚未平息,妹妹杨必又因急性心脏衰竭不幸去世,接着父母和三姑母的墓地也被人捣毁,而自己的好友也一个个在蒙冤中含恨离世。

这让她悲痛,也让她伤心,不过,睿智如她,坚韧如她,却不肯与命运握手言和,在悲伤中,她愈发坚强起来。

尽管世事动乱,但是杨绛始终没有中断自己的翻译事业,她在间隙里翻译的47万字的法国小说《吉尔·布拉斯》就获得了北京大学教授朱光潜的盛赞。

而从年开始翻译的《唐吉坷德》她始终也没有放弃,断断续续一直在坚持,年,当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这部作品时,更是在北京书店门前出现了排长队购买的“盛况”,丝毫不亚于今日的“追星场面。”西班牙过往更是亲自颁奖给她,授予她“智慧国王阿方索十字勋章”的至高荣誉。

而她的文章,一如她这个人,淡泊、聪慧,素雅,从容,她所出版的《我们仨》随笔散文集、小说《洗澡》和《杨绛文集》更是风靡一时。

特别是在女儿钱媛、丈夫钱钟书相继离世后,她对于命运的豁然和坚韧,更加令人钦佩,她曾在《人生感言》中写道:

“上苍不会让所有的幸福集中到某个人身上,得到爱情未必拥有金钱;拥有金钱未必得到快乐;得到快乐未必拥有健康;拥有健康未必一切都会如愿以偿。保持知足常乐的心态才是淬炼心智,净化心灵的最佳途径。”

寥寥数语,道尽了杨绛先生参透世事的大智慧,这么多年来,无论经历了什么,她对于命运,总是一派风朗气清的模样,她出生与年,经历过硝烟四起的乱世,见证过世间无数的悲欢离合,她饱尝过命运的捉弄,品味过人世的不公,然而她始终没有让命运的重拳将自己击溃,她始终都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一如上学时那句“我要去”,一如结婚时那句“我愿意”……

她,经历了百年无情而漫长的岁月,却没有让残酷的时间消磨掉自己的心性,也不因权贵改变过自己的一分一毫,她始终还是那个如深谷幽兰般的女子,连命运都只能与她握手言和。

或许,我们永远都无法活成杨绛,但是我们应该从她那风华绝代的一生中看到,一个美好的女子应有的模样,我们应该庆幸,我们的生命里曾经有这样一个女子,她用宠辱不惊的三种能力告诉我们:

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这或许才是一个女人最好的样子吧!

1
查看完整版本: 且以优雅过一生杨绛活得通透的女人,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