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宋才发老师《法学方法论》心得
楚天视野北京2月14日电依据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综合评价研究院的研究报告和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法大学有关专家的研究结果表明,在我国法学教育现有的多个法学院当中,无论本科生、硕士生还是博士生,在阅读和写作上普遍存在比较大的问题。主要体现在由于缺乏基本方法、基本技能技巧的严格训练,致使专业文献阅读量不够,对专业领域前沿问题缺乏了解,对专业学科基础问题掌握不牢靠,难于将所学的专业知识与社会实践相互融通。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既有学校和任课老师对学生阅读和写作引导不够的因素,更多的在于不少学生只注重于网络传播的快餐文化,忽视了在学习过程中的专业阅读和扩展阅读,缺少对知识面的广泛掌握和写作基本技能技巧的严格训练。应当通过《法学方法论》课程的教育教学,让本科高年级学生尤其是研究生在学位论文写作之前,就掌握科研论文和学位论文的写作方法和具体要求,杜绝出现学位论文写作中的走过场、图形式的做法。为在全国法学教育教学中发挥抛砖引玉的示范作用,近日《人民日报》《人民视点》、《人民法治》对中央民族大学首任法学院院长、二级教授、广西民族大学特聘“相思湖讲席教授”宋才发进行学术专访,并在广西民族大学法学院级硕士生课程作业中,挑选一部分听宋才发教授《法学方法论》课程后的体会予以发表。
宋才发教授系中央民族大学法学院首任院长、二级教授,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专家、国务院*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民委首届有突出贡献专家。广西民族大学特聘“相思湖讲席教授”、博士生导师;贵州民族大学特聘教授、民族法学学科团队领衔人;内蒙古财经大学特聘教授。
感悟做人、做事、做学问的人生道理
——听宋才发老师《法学方法论》心得
广西民族大学法学院法律(法学)级硕士生李舒琪
记得在宋才发老师《法学方法论》课程开课之前,我心里一直在嘀咕着这个老师讲授的《法学方法论》课程,会不会像《法理学》那样枯燥、乏味?因为它也是给我们讲授学习法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因而一听到这门课程的名称,就产生了望而生畏的抵触情绪,它给人的感觉就好像很“理论性”,我们之前听过这样的课实在太多,内心难免会有些麻木。但是听第一次课下来后,我的感受就完全改变了,对宋老师的崇拜之情也油然而生。宋才发老师是我见过的最与众不同的一位老师,他虽已近古稀之年,但是“气势”和魄力完全不输年轻人。譬如,他精神抖擞、声音洪亮、记忆力过人,站着给我们讲两三个小时课中间不停歇,却丝毫没有呈现出疲敝、倦怠的神情。最重要的是我觉得他就像一本人生哲理书,只要你肯去仔细品读,你就会越发受益匪浅。通过宋老师的《法学方法论》授课,我对做人、做事、做学问这些人生道理感触颇深。以前的任课老师并未系统地为我们讲述过这些深刻哲理,宋老师却用自己真实的人生经历,现身说法地为我们传授了这些道理。下面我就简单谈谈我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感悟到的做人、做事、做学问的人生道理。
做人——要浩然正气、光明磊落、堂堂正正、志存高远。宋老师授课通常就是四节课连着上中间不休息,学生可以自由出去上厕所然后再悄悄地进来,这已经成为我们的习惯和规矩。第一次课他结合自身的人生经历给我们讲述如何“做好人”的问题。要做好人就要有约束自己的自制能力,就要洁身自好、一身正气、“刀枪不入”,宋老师的这句话让我感触很深。是的,做好人对人的一生来说非常重要,做好人就要先修其心,拥有良好的品德。品德修养可以说是从古至今、永不过时的话题。《礼记》中阐释说:“古之欲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做任何事情之前,要先“学会做人”。学会做人是我们生而为人的最基本标准和最基本要求。如果连人都做不好,我们还能干出什么名堂来?还能做得好什么事情?所以说良好的品德修养非常重要,品德能够反映一个人的内在“气质”和修养,品德是成大事之前提。子思有言:“君子不可以不修身”。作为一名研究生,我们要始终牢记立德树人,修炼己德,德立而后人。领袖说“知识能够改变命运”,国家要为年轻人开辟向上攀升的通道,把希望寄托在年轻人的身上。宋老师教导我们做人要有远大志向,志向能够为我们提供精神力量和支撑。然而一个人远大志向的形成和树立,需要进行广泛的知识积累,通过多读书、读好书的途径去获得。作为一个新时代的研究生,我们一定要学会不断积累知识的方法和途径。作为年轻人如果我们拥有良好品德、远大的志向,就会使我们的人生更加精彩、更加有意义。
做事——要光明正大、认真细心、雷厉风行、随机应变。宋老师在授课中给我们传授年轻人步入社会的经验,他告诫我们做人处事要襟怀坦荡、光明利落,做事要全心投入、认真细心,尤其要雷厉风行、以不变应万变,认真做好当下每一件非常细小的事情。世界上的事情多数看起来都是“小事”,并没有那么多的“大事”等着你去做。只有能放下身段、善于做好每一件小事的人,今后才能做大事并且做得好大事。宋老师说的非常有道理。我以为做事情要光明正大,做任何事情不能处心积虑算计人、明里暗里中伤人,如果伤害了别人,因果轮回最后也会伤害自己的。如果我们能光明正大地去做好每一件事,心里坦坦荡荡,就不会害怕邪恶作乱,就不会担心别人来伤害自己,因为我们问心无愧,有底气的人才会有正气、才有骨气和胆识去反抗斗争。做事情要认真细心谨慎,唯有如此才能避免很多不必要的麻烦,有时候一个微不足道的符号、数字,就有可能酿成大祸,必须时刻提醒自己做任何事情都要细心认真。宋老师告诉我们做事情要雷厉风行,不要拖泥带水。“当断不断,反受其乱”,该做决断的事情,就不要犹豫不决,否则会产生祸乱、贻害无穷,甚至会付出生命的惨重代价。在日常生活中,因行事优柔寡断导致惨重代价的个案屡见不鲜。我们要时常反省自身,是否属于这一类人。我以为做事情要学会随机应变,“规矩是死的,人是活的”,规矩是由人制定的、为人服务的,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审时度势,灵活改变策略,以不变应万变。世界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如若我们一味地墨守成规,就会失去很多做好事情的良机。人的一生能有几次属于自己的机遇?“机遇”是可遇不可求的东西,如若熟视无睹、把握不住就可能会抱恨终身。
做学问——要脚踏实地、一丝不苟、格物致知、与人为善。宋老师最后一次课结合自身做学问的体验,为我们传授了做学问的一些“秘诀”,我感受颇深,将其做学问的“秘诀”概括为以上的16个字。宋老师告诉我们做学问要脚踏实地,切忌好高骛远,万丈高楼平地起,“欲速则不达”。做学问没有捷径可走,唯有下苦功夫才行。需要我们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从最基本的、最基础的事情做起。做学问要一丝不苟,宋老师教诲我们做学问要严谨,这不仅仅是对学术的尊重,也是为自己负责任的体现。做学问要格物致知,“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历史上因为不慎,“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先例不少。宋老师为我们阐释的这些道理,字里行间皆由前人心血凝成,学者以求知而获智,智达高远。做学问不能脱离实践,要从实践中获得真知。做学问要与人为善。宋老师对我们说,其实做学问与做人是一样的道理,要尊重他人,要保持平常人的心态,不要居功自傲,盛气凌人。你只有尊重别人,别人才会尊重你,上行下效、历来如此。“文以载德”,“语不平,则气不顺,则文不畅,则事不成。”有些人做学问很浮躁,其结局往往是“心比天高、命比纸薄”。他认为自己的主张都是对的,别人的都是错的,言辞犀利随意批驳他人,与他人针尖对麦芒争锋相对,这对他本人并没有一点益处。宋老师告诉我们真正做学问的人,应该是内心平静、为人谦和的人,必须对学问孜孜以求,深深扎根于民众之中、实践之中和学术之中。
做人、做事、做学问始终是人生绕不开的话题。宋老师的《法学方法论》课程,使我对这三者之间的关系理解得更加透彻,为我今后做人、做事、做学问指明了方向。这门课程虽然已经结束了,但是每当我在做一些事情的时候,宋老师的话总会回响在我的耳边、浮现在我的脑海里,指引着我、启迪着我应该如何做。我非常庆幸自己能遇到这样一位可遇而不可求的老师。(资料来源于中国新闻网、《人民日报》社《人民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