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论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李泽厚我的哲学归宿在活得怎样的美学境
TUhjnbcbe - 2023/6/4 21:54:00
                            

11月3日,据李泽厚的学生赵士林消息,哲学家李泽厚逝世,享年91周岁。李泽厚在知识界极具影响力,代表作有《美的历程》等。

李泽厚生于年,湖南长沙人,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年当选为巴黎国际哲学院院士。年客居美国,先后任美国、德国等多所大学的客席讲座教授等。年获美国科罗拉多学院人文学荣誉博士学位。年入选世界权威的《诺顿理论和批评选集》。

主要论著有《批判哲学的批判》《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中国近代思想史论》《中国现代思想史论》《美的历程》《华夏美学》《美学四讲》《论语今读》《己卯五说》《历史本体论》《实用理性与乐感文化》《哲学纲要》《中国哲学如何登场?》《由巫到礼释礼归仁》《伦理学纲要续篇》等;结集有《李泽厚十年集》《李泽厚论著集》《李泽厚集》《李泽厚对话集》等。

年,九十岁高寿的李泽厚先生在接受的访谈时,解释了自己近年常用自问自答表达方式的原因,他说:“我觉得对话体裁适合我晚年的表达方式,干脆、鲜明、直接,不必引经据典、搬运资料来仔细论证,不是高头讲章,不为繁文缛节所掩盖。”在访谈的最后,李泽厚先生说:“我从来都不信神。命运是自己决定的,不是神决定的。只能自己反思自己。靠神是靠不住的……总之在这里,我最后要向读者说的一句话就是:谢谢!这算是告别吧!”人生情味,慷慨深挚。

今天,活字君与书友们分享李泽厚先生应邀《浩客厅》撰写的学术自传《课虚无以责有》。回溯李泽厚,回溯八十年代初思想曾萌动的时期。

课虚无以责有

作者:李泽厚整理:刘悦笛

本文原刊于“浩客厅”大师花园

我在一篇文章中说过,十二岁的那年,我走到了一个小山头上看见山花烂漫、春意盎然时,突然感到我是要死的,那一切还有什么意义呢?……这大概是我后来对哲学——追问人生之谜感到兴趣的最初起源,也是我的哲学始终不离开人生,并且把哲学第一命题设定为“人活着”而对宇宙论、自然本性论甚至认识论兴趣不大的心理原因。

我从小兴趣广泛,一九五〇年我进入北京大学哲学系,从前对历史、文字、心理学的兴趣很自然地汇集在美学上。大学毕业后,我正在研究中国近代思想史,遇上学术界关于美学……的哲学辩论……,便投入了。

我强调……“外在自然的人化”,主要指自然环境与人的关系的根本变化,由敌对变为亲密,其中包括未经加工改造的日月星辰、森林沙漠等等。加工改造的山川田园果蔬禽畜等等则是狭义的人化。“内在自然的人化”指的是人的生理性的感官感知和情感具有社会性质。两个方面和两种含义的“人化”都是长久社会实践生活基础上的历史产物。与“自然的人化”相对应,我后来又提出“人的自然化”,包括人与自然环境的亲密相处、人与山水花鸟比拟性的符号或隐喻共存、人与宇宙节律的生理——心理的一致或同构三个层次。

文化大革命开始,所有学人都必需放弃研究工作,我当然也不例外。我带了本小开本但很难读从而可以长期仔细读的书——康德的“第一批判”下乡,偷偷地……阅读和开始撰写我的“康德书”。这本“康德书”……在……一九七九年出版。我通过这本书表达了我的哲学。……我以“主体性实践哲学”又称“人类学本体论”(这个世纪初我简称之为“历史本体论”,意义未变)……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

我以“人类如何可能”来回应康德的“认识如何可能……”,认为社会的人类物质生产活动就是人类认识活动的本质和基础,认为认识论放入本体论……中才能有合理的解释。……我把康德的先验形式逐一解读为经由人类生活实践所历史形成的文化心理结构,我称之为“积淀”。……认识是“理性的内化”,表现为百万年积累形成似是先验的感性时空直观、知性逻辑形式和因果观念,伦理是“理性的凝聚”,表现为理性对感性欲求的压抑、控制和对感性行为的主宰、决定;审美则是“理性对感性的渗透融合”。“积淀”理论重视理性与感性、社会与自然、群体与个体、历史与心理之间的紧张以及前者如何可能转换成后者,并着重个体的独特性和创造性,以获取人的自由……

…………“人是什么”是康德提出的最后疑问,康德晚年走向人类学,未及完成的“第四(历史)批判”是康德哲学的终点,却正是我的历史本体论的主题。生活——历史的暂时性和积累性是我

1
查看完整版本: 李泽厚我的哲学归宿在活得怎样的美学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