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沈阳日报」
柳咏絮年生,江西玉山县人,柳子谷之女,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央文史馆书画院研究员,沈阳文史馆馆员,日中水墨画协会顾问。曾任中国美术教学研究会理事,*协辽宁省第五、第六、第七届委员。日本神奈川国际儿童画展评委。
年作品参加全国美展,出版个人画集、文集、绘画技法等书籍十余种。年主讲《水墨画入门》《写意花鸟画》在中央教育电视台播出。获国家艺教委优秀论文奖,获中国文联德艺双馨艺术家称号。日本现代水墨画协会作品优秀奖。文艺报绘画一等奖。多家博物馆收藏作品,作品载入《20世纪中国画史》。
年10月22日,柳咏絮完成对父亲柳子谷的回顾与讲述,谈起自己的人生与艺术之路——
柳咏絮说:“能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是后天学习培养得来的。”
“美,它陶冶人们的思想情操,净化心灵,启迪仁爱之心,并给人以艺术的享受。”
壹
“我很幸运出生在著名画家柳子谷先生这样一个家庭里,父亲为我命名为‘咏絮’,因为这个包含父亲希冀的名字,让我自觉地以东晋才女谢道韫为榜样,使我的人生在美术教育和中国画传承发展的道路上不断拼搏。”
“我幼年和少儿时期,是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年代的动荡生活中度过的,出生十二天便随父母逃难。读小学几乎半年就换一个学校,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前都不能安稳的生活学习,我到过许多地方,只有重庆、南京、杭州有些印象。”
“我脑海中父亲的形象几乎就是画画、作诗、会客。家里靠父亲卖画为生。我小时候经常给父亲当书童,拉纸、研墨、洗笔,也常常看父亲画画,父亲画得高兴时就和我讲一讲,我也问一问。父亲的朋友来家谈诗论画,我在一旁听到的只言片语也是文化艺术方面的事,日久天长受到美的熏陶、感染,促使我对绘画产生了兴趣,不时的也拿笔随父亲画,在这样传统文化艺术环境里耳濡目染滋润着我,家庭的烙印打得较深。”
“父亲不要求我们将来必须学画,任我们自己发展,但他看你真的要学画,那就要求学得认真、学得刻苦,学就要学得像样,不达标不行,至于你将来是否当画家,是不是把绘画作为事业,那是另一回事。”
“父母对我们的文化课很重视,文化基础课要打好,这也影响我对我孩子的要求,他们考鲁美的时候,文化课成绩都很好,这对今后学美术很重要。”
“父亲是从旧社会走过来的文人画家,在*治上曾受到不公正待遇,我的家庭包袱很重,若要直起腰做人,必须拿出做人的本事,于是下定决心好好学习,拿本事、人品去赢得人家的尊重。”
“父亲年轻时参加北伐,任县长期间组织抗日,画竹义卖赈灾,支援芷江机场建设,他对国家对民族的热爱、责任心,对事业的执着、勤奋,从他的诗文、座右铭可以看到他内心的阳光、强大、自信,及对苦难百姓的悲悯之心,如:‘毕竟尖端埋不住,春来新笋蓬勃生’‘寻理彻求水落石,争鸣不怕火烧身’等,都潜移默化影响着我的人生。”
“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受家庭*治和经济条件的限制,我小学毕业只能考公费初等师范学校,初师毕业后必须当小学教师三年才能再升学。”
“年,十六岁的我就当了小学教师,新中国成立初期许多学生年龄比我都大。三年的教师生涯每天都很紧张,包括节假日的白天晚上除了工作就是学习。在此之前我只是受父亲影响对绘画有兴趣,零散的学画,自工作开始便确定学习中国画走父亲的路,把学绘画当画家确立为自己的事业目标。于是开始有计划的刻苦学山水、花鸟,学古诗、学书法等。”
“年,很幸运我的中国画《芙蓉游鱼图》入选了第二届全国美展,又被对外文委收藏,年参加维也纳美展,参展作品与唐云、贺天健、钱松岩等名家并列收入展览目录中,在高兴之余父亲告诫我,‘不能做昙花一现的人物’,我牢记于心。这对我无疑是极大的鼓励和鞭策,决心不辜负父亲对我的期望,不做昙花一现的人。”
“此后更加努力补文科、补西画基础课,经过三年的努力,我考上了沈阳师范学院,当时沈师的美术没有本科,也不许我离开教育系统考鲁美。上大学所接触的环境、接触的人群,思想观念都随之改变,也改变了我人生道路。”
“沈阳师范学院毕业以后,我被分配到辽阳师范学校当教师,那时我们的分配指标都写在黑板上,学生自己报,同学都抢着报名到艰苦的地方去。我们班仅两名女同学,得到同学的照顾给我安排到辽阳,到辽阳我们又抢着到农村中学去,最后两个男同学让我到辽阳师范,是一所中专,他们各去一所初级中学。那时我们都有着一个志向——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十分可爱。”
“我在辽阳师范工作四年,担任中国画人物画的教学。我非常爱画速写,那时缺人才,辽宁美术出版社一位女编辑到辽阳师范找作者,我校美术教师推荐我,编辑看了我的画稿说:你可以画连环画。我不敢接受,她鼓励我,给我一个短小的文字脚本《杨靖宇小时候的故事》,从那以后,我更深体会到画画除手上的功夫重要,生活、思想、综合修养更重要。画杨靖宇就要了解抗联,了解农村,了解战斗生活,总算画完出版社验收了。可当时因对‘抗联’有争议,出版搁浅了,出版社给我一半稿费,这段创作对我锻炼很大。此后,又给我一个选题《我和王叔叔》,通过这两本连环画的创作,我画人物画有了很大的提高。其间,在一些报刊杂志上时常刊载我的作品,大多是人物速写和中国画。”
“学校中大部分教师是文、理科毕业的大学生,开会时听他们发言我从心里羡慕这些老师,便下决心补自己的缺口、短板,坚持读书学习。”
“年,师范学校停招美术新生,美术教师要调出,那时我怀孕快到产期,但上午给我的调令,下午我就到辽阳四中报到上班。我心里的目标是只要专业不变,能传承父亲的绘画艺术,到哪都无所谓。中学的生活条件很差,爱人在北京工作,我带着孩子住校,两地生活很艰苦。停课闹革命,我业余时间一边带着孩子一边学习,抓紧时间提高水平。”
“‘文革’期间,宣传工作很多,画宣传画、写大标语、画漫画、设计彩车、绘制领袖像、搞展览……工宣队负责宣传的领导和我熟了,见我爬上爬下的写写画画的模样说:‘你也不像你那个出身的人。’我笑着说,‘我是成长在红旗下的青年。’”
“‘文革’后期,我被迫最后离开学校教师宿舍,带着孩子天天坐火车沈阳、辽阳两地通勤,这样工作、生活挺辛苦,便主动要求‘下乡’插队,求个全家团聚安定。”
“在农村我经常到公社,写标语横额、画宣传画,给老乡画炕琴玻璃画、画肖像,做了许多美的普及工作,得到大家的好评,前不久当地的老乡将保留了几十年的玻璃画送还给我。”
“在农村平日经常写生,周围常有一些大人孩子围着我,其中有一个小孩在几十年后,几经周折找到我说:‘当年你在插队的时候,你画画我跟着你,有时你给我们讲点什么,我们就觉得你这个老师好。’他说在他的成长道路上我在他的心目中印象很深,说对他影响很大,对他教育孩子都有收益。类似的事例还有很多。我回忆与他们相处的细节,大概是我引导他们观察、欣赏大自然的美和绘画艺术的美,得到美的教育,生活增加了情趣充满了阳光,是我以美陶冶他们的缘故。”
“我到曾工作过的辽阳去搞调研,经常遇到我的学生,他们的回忆使我非常感动、自豪,他们曾被‘美’陶冶过,记忆深刻,懂得去寻找发现美,提高了生活品位,我深深地感到从事美术美育工作40多年的美好,十分欣慰。”
贰
“我曾离开教育系统在沈阳故宫工作三年,之后便毛遂自荐回到教育系统,省教委接纳了我,将我安排到省教育学院,负责全省中小学美术教育*策性很强、工作面很宽的中小学美术教学教研工作。”
“在调研工作中,我发现中小学美术教学太薄弱,一是中小学没有美术教材,二是师资水平低,大多教师缺少美育意识,只教画画技能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忽视了美育“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的作用。于是我利用省*协委员身份的有利条件,到处呼吁尽快办高等美术科系和短期培训,尽快提高教师水平,后来学院接受了我的建议。”
“然后是抓教材建设,中学美术教材相当于美术的小百科,我是主编,深知中学生学美术的目的不是教技术当画家,而是要教人,是要培养爱美、懂美、会审美高品质的人。必须以爱美之心去引导青少年向上,充分发挥艺术的功能,‘寓情于理’‘寓教于乐’,要将‘潜移默化艺术好,灵*改造工程师’的思想付诸于实践体现在教材中。只有真正受过美育的人,才会更好地在生命全过程孜孜以求不断探索。”
“经三年的教材试用修编,教材充分体现了以美术专业知识技能去实施美的教育,培养中学生高尚的品德修养。被国家教委审批通过成为国家教材,我们编的教材走出了辽宁省面向全国,不仅辽宁用,广东、山东等省都用过我们编的教材,为辽宁省美术教育争得了荣誉。”
“组织孩子们参加美术创作比赛是美育的重要手段,孩子的画在国际儿童画展上有了很好的影响,展览主办方邀请我到日本去交流,邀请我为神奈川第五届国际儿童画展评委,这是主办方自办展以来第一次邀请中国美术教育专家。主办方因我的出席而摆放国旗,我感到特别高兴特别激动,有如运动员在国际比赛中得冠*站在国旗下的心情,这是我省美术教育走出国门,在世界上产生良好的影响。我感到自豪,也感谢这个工作平台,能让我将美的教育更广泛地渗透。”
叁
“再谈谈我在绘画艺术方面的传承与发展。中国画是我的专业并非职业,但内心确定学习父亲的绘画艺术,传承和创新中国画是自己的使命,我必须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前提下,挤时间去钻研父亲的绘画艺术。”
“自工作开始我与父亲居住相距千里,只好用函授为主面授为辅的方式学习,坚持了三十多年直到父亲年去世,使我得到父亲艺术的真谛,使我传统绘画基础铺垫得较坚实厚重,并成为柳子谷先生绘画艺术的传承人。”
“父亲常说‘法乎其上,仅得其中’,起点一定要高收获才能大。”
“父亲对艺术的功能、传统与创新、造化与心源、有墨与无墨、大章法作小画诸端均有极辩证之分析,尤其是父亲对中国画提出的‘四性’即‘造型的记忆性、笔墨的书写性、意境的文学性和内涵的哲理性’,还说‘画家应该具有诗人的眼睛,哲人的头脑’。这些理念说得很独到精辟,非常重要,我时时要求自己朝这方向努力。”
“父亲的榜样力量一直在激励着我,要以‘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态度去苦练绘画技巧。必须‘先与古人合,后与古人离’,学传统要能进能出,进得去,还要出得来。”
“我深知,要超越父亲很难很难,甚至是不可能的。我生长的年代,社会背景,知识结构,性格情感等都与父亲不同,我就是我,只要肯下苦功夫,要创造自己的东西,是可能的。”
“父亲经常寄来范画步骤图,并注明注意事项,我再寄回完成的‘作业’。父亲给我回信指导得很具体、细致,常常用箭头指出,或用红色圈点或文字点评。寒暑假期的面授着重练习,细细领会用笔的动态、速度的快慢和水分的多少等难以用语言表述准确的问题。”
“父亲经常教导我学传统要发展,要古而有我,化境为新我。‘知今不知古必根底不深。知古不知今必与时代脱节。’只有继承才可能去发展。”
“我在理解父亲这段话的基础上,对自己提出与传统‘求大同,求大异’的观念,努力使自己的作品与传统绘画有大同、有大异。这似乎是矛盾的,而我却把它看做是继承与创新的有效途径——无‘大同’则没有继承,无‘大异’则遑论创新。既要坚守中国画的观察理念、审美取向、造型方法,又要与传统绘画的态势有区别,要有现代人的感受。我坚信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退休后我迎来了创作的春天,能将主要精力放在研究绘画创作上。但出于爱心和职业习惯,仍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