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10月4日,很早之前分享过几个区的高三语文一模的写作讲解,本专栏会陆续更新其余区的内容,直到一二模的全部写作内容均分享完毕。
今日带来徐汇区一模写作,以下3篇范文和点评均来自于某四校的的高三学生和老师。范文很精彩,老师的点评亦精彩。
注:文末分享年上海16区一模写作范文合集
成长是个不断被塑造、也是个不断自我塑造的过程。这句话对你认识自身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带来哪些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不少于字。
外部世界风云变幻,自己正成长为“人”,徐汇区高三一模作文题富有哲思与针对性地引导高中生思考“放眼看世界”和“与自己周旋”的关系。不脱离学生实际,也具有思维深度,有助于落实语文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材料作文中的“材料”具有限制性。它往往“限制”了学生写作的话题甚至观点。因此,写作首先要确认“我”思考的话题是什么。该作文题在类型上与近几年上海卷高考作文接近,可归为事理型,即,要求学生就某一方面的认识谈自己的思考。作文题中“这句话对你认识自身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带来哪些思考”一句明确指出,学生需要讨论的是自己有关自身与外部世界关系的思考与认识。但对这两者关系的思考与认识,学生又不能泛泛而谈,而是通过思考“成长是个不断被塑造、也是个不断自我塑造的过程”相关内容作为前提。这是材料的第二层限制。
在此基础上,我们还要对材料中的关键词内涵及其相互间的关系作出准确理解与辨析。以“塑造”为核心,作文题给出了“成长”是“不断被塑造”与“不断自我塑造”这一对矛盾统一关系作用下的结果。“被塑造”关乎外部世界,“自我塑造”关乎自身,这就与“自身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建立了联系。
诗意地说,“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哲学地说,“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都说明,人,尤其是现时代的人,必然和外部世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也就必然受外部世界影响,从而“被塑造”。只是,有近朱者赤,也就有近墨者黑;有苏世独立、横而不流,也就有举世混浊、众人皆醉;有叔本华不要让头脑变成别人思想的跑马场,也就有勒庞集体无意识的乌合之众。我们在社会环境中,处在人与人关系中,包裹在社会思潮风气中,被外部世界教化、影响、约束、引导、诱惑、酱染等。
“是……也是……”看似表示并列关系。但“被塑造”一个“被”字,透出这样的“塑造”是被动的过程。而人在外部世界中成长为一个具有异质性、主体性的独立意志的人,恰恰在于人的自我塑造。因此“是……也是……”更近于表达一种递进关系,“是……更是……”。这就是说,比之外部世界的“被塑造”,学生更要深味“我与我周旋久宁做我”的“自我塑造”的意义。
之所以“不断自我塑造”,首先是对来自外部世界“被塑造”的反思。这反思是对来自外部世界的“塑造”的接受、吸收、遵循、超越、和解、妥协、不合作、抗争等,在此过程中完成“自我塑造”,由此展现出人生百态,境界高下。
其次是在外部世界塑造基础上对自我意义的主动探求。这是一个向内发现我,认识到“我很重要”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确立自己在外部世界的边界,边界的确立意味着主体性、自我意志的生成,由此,人是一个独立、特殊的人。
但至此,我们只是完成了对成长前提的讨论。进一步深入思考意味着,我们还需要由此前提的讨论提炼有关“自身与外部世界关系”的认识,并让这认识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和启发性。
别里科夫自觉把外部世界的一切做成“套子”,无论外在的还是思想的,束缚自己也禁锢他人,这是一种自身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渔父劝屈原与世推移,随波逐流,而屈原宁可怀沙自沉也不愿被俗世沾染,这也是一种自身与外部世界的关系;王阳明一开始笃信格物致知,但龙场悟道悟出吾心即理,这又是一种自身与外部世界的关系;等等,不一而足。今天高中生面临的外部世界多元芜杂又瞬息万变,如何“超越”外部世界的“被塑造”,如何经由“自我塑造”定位自我,如何进而由己而外“塑造”他人与社会,是现实而深刻的话题,对其“成长”别具意义。
以外界作自我塑造之桥梁
很多学者喜欢把现代称为“理性觉醒”的年代。随着世界的祛魅、科技的发展、认知的多元,许多人似乎越来越反感被外界“塑造”,越来越讨厌成为“他人思想的跑马场”。神庙上的箴言“成为你自己”似是现代人的神话,可问题是,如何塑造“我们自己”?追寻自我的道路,果真只能选择排斥外界的孤独吗?
我的答案是,外界恰恰是我们“自我塑造”的桥梁。
也许从一开始,我们对“被塑造”本身的认识就存在某种偏差。“被”字构造出一种自我与外界的对立,放大了外在要求与内在诉求之间的冲突。问题是,冲突固然存在,但不可否认,外部世界对我们认知、观念、人格等塑形的过程中必定存在着合乎我们人生追求的一面。只着眼于冲突的片面认知或是源于对自我的过度肯定,或是源于一种“他人即地狱”式的对异己的排斥,被虚假的理性遮蔽了双眼。
甚至可以说,人们对于“成为你自己”观念的盲从,也不过是一种不自知的消极的“被塑造”罢了。我们要提防的,首先便是这种不假思索的外部思想的入侵。
除却这层非理性的“被塑造”,试观我们的成长历程,也许恰恰是在积极的外界塑造中由单薄走向丰盈的。父母对我们牙牙学语时的教诲,至今还留在我们脑海之中;老师传道受业解惑的教导,更是对我们形成长足的影响。事实上,我们接触过的每一个人、经历过的每一件事,都在我们人生的坐标轴上留下过不可磨灭的痕迹。我始终觉得,一个人与外界的经历与感受,恰恰是镌刻在他的身上的,于性格、于思想,皆是如此。
除此以外,在外界与自我之间还存在着另一种方向的互动,这便是“自我塑造”。我以为,自我塑造的先决条件,是一种理性自知后的自我坚定。理性自知恰如一种启蒙,提醒我们时时刻刻地反思,这样的自我塑造可使得一个人不轻易被外界信息的噪点所扰。基于这样的坚定,自我塑造实则是对外界摄入的主动选择,不再将成长的主动权随意地弃掷给外界,而是以一种积极的生命状态于外界中不断寻求成长。倘若自我塑造为外界条件所限,或者外界塑造与自我诉求不符,个体亦能保持一种生命的积极状态,寻求和谐,甚至是努力冲破来自外部世界的阻碍。
因此,自我的成熟,需要我们对外界的风雨彩虹敞开心怀;而与外界的碰撞,则更像是自我塑造的桥梁,于外界中我们映射自我、调正自我。外界与自我也许从来不是静止的对立关系,而是一种充实、有机的互动关系;甚至在自我塑造的羽翼逐渐丰满之后,我们也可以尝试着改造外界、完善外界,将外界传授给我们的全部,化为我们赠予外界的一份独特的礼物。
坚定地从外界中找寻、淬炼更纯粹的自我——走出去、返回来,这才是我们通往自我的光明之路。
老师点评:
我们生活的当下时代,是一个充分肯定个性,张扬自我的时代,“成为你自己”的观念深植人心,然而对自我的过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