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论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职场中的自我认知 [复制链接]

1#

有些苦不必吃,有些累不该受,试错不应演变为对人生的白白浪费,每个人都值得找到自己的“真命天职”

引入

职场中的你,是否也有这样的困惑?

重复性的工作让你感觉疲乏,夜深人静的时候就开始怀疑自己是否适合这份工作;

下定决心要把自己的兴趣发展为副业,可实践起来并不容易。忙着主业的时候兼顾不上副业,去忙副业又担心自己的主业是否会受影响,懊恼为何要自讨苦吃,导致自己在主业与副业中摇摆定,踌躇不前;

其实,我们之所以对自己有那么多的怀疑,归根结底还是因为我们没有真正了解自己,正如演员们拍戏那样,在开拍之前他们就开始纵观全剧反复研究角色,拍戏过程中还会边拍边琢磨,虚心接受导演等人提的意见。然而,现实生活中我们却无法做一个旁观者,对自己这个角色进行深入研究,这也就是我们对自己的认知上存在“盲区”的原因。

汉斯是一个痴迷于汽车的人,15岁的时候,他就打算把自己的兴趣和职业关联在一起。也就是从15岁开始,他就开始学习汽车机械,并在后面的职业生涯中,也一直以汽车机械为业,从修车学徒开始就勤奋不懈怠努力学习。意外的是,他工作并不出色,不仅比其他学徒上手慢,还常常在着急的任务中犯错,导致需要返工重新做。

后来,汉斯找到了原因。修理汽车需要对汽车进行二维或者三维的旋转想象,可是他的旋转想象力却只在平均值以下。往白了说就是,他并不适合这项工作,单单以喜欢来衡量是否胜任工作,远远不够。还需要对自我认知有着全面的了解。但是我们自身又存在认知盲区,那究竟怎样才能可以全面认知自我呢?

阿尔约沙·诺伊鲍尔是奥地利格拉茨大学心理学教授,主要研究人类的智力、创造力、社会/情绪能力。在他的《做自己擅长的做自己擅长的事,还是喜欢的?》一书中他对自我认知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主体方法:

1.告别自利偏差,避免过高评价自己

首先要做的就是告别自利偏差,避免过高评价自己。

自利偏差是指,对自己的成功往往做个人归因,对失败做情境归因。用对自己有利的一面来判断客观事物,把不好的、错误的原因归于其他人或者外因。

无疑,这样刻板又不贴近事实的判断,不仅让我们无法对自己的能力作出正确的判断,甚至还会造成误导的反作用。

比如,常见的销售失败归因。我们会说,这次客户对象说的话题刚好是自己不喜欢的,否则我会表现得更好。或者,昨晚紧张了没睡好,导致今天交流的时候脑子不清楚。时间没有把控好,客户后来没有更多的时间留给我。

这一切似乎都和自我没有什么关系,可是深入研究我们就会发现,不管是哪一点。都是自身能力问题。而要破除自利的魔咒,我们可以做到以下两点。

首先防止过度乐观。过度乐观会让我们存在侥幸的心理,比如做攻克用户准备时,不能认为你不喜欢的你可以规避,因为不一定每次的话题权都在你这边。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不给自己留下自利的机会。

其次,客观的评价自己。进行正确的归因。能力问题还是外界问题,其实我们自己都门清,只是不肯承认而已。

做到以上两点,至少可以让我们正确的评估自己,从而避免自利带来的认知误区。

此外,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在自我认知上存在的这样一种情况:我们并没有认识到自己的特性,而其他人比如朋友、陌生人却能获得比我们对自己更好的了解。也就是说,在认知自我上,自我是存在盲区的,因此我们就需要借助外界评价,来对自己的盲区进行补充。

2.扩充信息源,魔镜法评估外界评价

但,外界评价常常有下面这两个阻碍:

首先是自己。对于他人的评价,如果对方提出的观点是不利于自己的,我们就会恶意揣摩对方的意图。相反如果是好的,我们都会欣然接受,甚至有时候,还会自己把优势加倍后接受。

其次是他人。当我们调整好心态,决定从外界获取更多评价时。我们会发现,能给予我们的外界评价少之又少。这是因为别人在评价时,常常说的是我们喜欢听的话。忠言逆耳的举错者,在工作中寥寥无几。因为同事肯定不希望因为工作上对你的指指点点,而后续被你报复,而上级领导常常看到的是最终的结果,对于你过程中做的努力是鲜少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