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治疗白癜风一般花多少钱 http://pf.39.net/bdfyy/会议现场主办方供图
12月28-29日,由北京大学哲学系、商务印书馆和四川人民出版社三方主办的“北大美学研究丛书”出版座谈暨青年美学论坛工作坊顺利举行。
开幕式由北京大学哲学系徐龙飞教授主持。“北大美学研究丛书”主编、北大哲学系教授章启群、商务印书馆副总编陈小文、四川人民出版社总编刘周远等发言。章启群教授介绍了北大美学的历史和地位,说明用现代汉语言说和写作美学的历史,与北京大学具有血肉之关联,北大美学研究可谓现代中国美学之渊薮和滥觞。
随后是为期两天的丛书研讨会。会议主要围绕已出版的10本著作展开,以作者介绍其著作及研究、专家评论和自由讨论为主要形式,探讨当下中国美学发展之道路与北大美学之使命。
北大美学:学派还是历程
12月28日上午,通过探讨两位过世美学前辈的著作《春秋前审美观念的发展》(于民)和《艺海捉象:中国艺术丛论》(葛路),发言者围绕“北大美学”这一提法,展开了富有张力的讨论。
《春秋前审美观念的发展》考察了从远古石器时代的考古遗存到春秋时期的文献、器物,勾勒了中华民族审美意识产生及春秋前发展的大致历程。《艺海捉象:中国艺术丛论》则是葛路和克地的论艺文集,涉及中国古代和现当代绘画、书法、雕刻以及戏剧和文学。
北大哲学系教授王锦民高度评价了于民在中国美学思想起源研究上的先行探索,并指出葛路是中国绘画美学的扛鼎人物。《文艺理论与批评》副主编祝东力则提出问题,今天“北大美学”是否可能成立一个学派?学派的产生有它的自然规律和时代条件。必须先有理论原创性,才有学派。先有康德,才有康德主义。先有胡塞尔,才有现象学运动。回顾八十年代以来中国美学的发展历程,美学研究经历了一个从热到冷的过程。80年代初,以美学发起对人文精神探讨的高尔泰、李泽厚等人曾独步一时,风光无限。但很快研究的热点就转到了其它领域。美学作为一门以审美为对象的学科,无法揭示现象背后的*治经济关系,有其局限性。不同的时代处境,需要研究者去思考。
北师大哲学教授刘成纪则强调不同范畴的多元并发,不存在由低到高的进化,进化来自于人的论述而不是历史的给予。北大美学纵然研究思路多元,无法成为一个统一的学派,但它具有没有断裂的历史纵贯性,北大美学历程就是整个中国美学历程的缩影。这已足够。中国人民大学哲学教授吴琼则指出当今美学研究在具体范畴、方法上的模糊,同时还缺乏如同日本学者注解中国画那样的细腻工作。
西方中世纪美学研究的力拓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徐龙飞(《循美之路:基督宗教本体形上美学研究》)完成了被认为是汉语学界关于中世纪和基督宗教神学美学研究真正意义上的第一部力作。这本著作上篇讨论作为基督宗教美学源泉的古典本体论和形上美学的基本问题和理论。下篇则探讨建立在亚里士多德哲学美学和伪狄奥尼修斯哲学神学、哲学美学基础上的东部教会,特别是拜占庭时期的画像——圣像理论问题。北大章启群教授评价徐龙飞的研究弥补了中国美学的跛足,其水准超过了朱光潜。
武汉大学文学院刘春阳教授(《审美与救赎:奥古斯丁美学思想研究》)则围绕“美与救赎”这一问题展开讨论,通过对奥古斯丁美学思想的阐释,凸显奥古斯丁的美学思想在其整个思想系统中的地位。
刘成纪教授针对中世纪哲学/神学美学这种独具特点的美学提出问题:一种失去美的针对性的美的研究还属于美学范畴吗?对此,徐龙飞教授作出回应:神学并不研究美,西方历史上从来存在两条美学的脉络,一是本体论意义上的美学,或称哲学美学,自巴门尼德而始,一是美感意义上的美学,或称审美美学。而连接两种美的正是人。因而“审美与救赎”这一标题十分准确,正是在审美经验和哲学经验的合一中,人达到了救赎。
青年学者的探索与突破
12月29日举办了以美学青年学者为主的论坛,集中展现青年美学学者近年来在研究范式、范畴等各方面取得的成果。
北京大学哲学与宗教学博士谢波(《画纸上的道境:*公望和他的富春山居图》)展示了中国传统书画研究的一种现代范式,试图在复建*公望生活世界的基础上,考察成就*公望艺术地位与价值的特殊性,尤其是于其信仰世界中为这种特殊性寻找根源,以重新解读*公望作品尤其是《富春山居图》。
在场的学者针对这种新的研究范式,也提出了问题:在何种意义上,从创作者的宗教信仰出发,把艺术作品作为其内在信仰的实践性外显,可以作为一种普遍范式得到应用。这种范式下的研究究竟是一种对应性描述还是客观性论证?或者换一种说法,艺术创作在多大程度上是出于艺术家的信仰目的?对此,章启群提出了知识生产的必要性,美学是建立在理性认识积累之上的,从这一点上必须肯定谢波的尝试。但章启群也提出新的问题:艺术家身份在宗教信仰的解读下也不能完全消解,也许宗教信仰和艺术家身份之间存在矛盾,而不是完全的合一;另外,研究要试图摆脱对西方汉学家的依赖。
谢波承认这种研究范式要具体而论,存在特殊性。但已经有学者通过对中国画画家与宗教信仰关系的大数据分析建立了庞大的数据库,因而基于此展开同类范式的研究是仍有很大前景的。
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周*正蜜(《康德共通感理论研究》)从康德全部著作(包括手稿和遗稿)的文本出发,研究共通感概念的各种表达方式、含义及其作用,包括对人类普通知性(作为知性共通感)、审美共通感和道德感及普通实践理性(两者作为实践共通感的两种可能性)几个概念的探讨,揭示共通感概念在康德哲学中的系统性作用,即作为连接理性与感性、主体性和主体间性的枢纽。
在周*博士看来,康德对共通感“散漫”却极富创造性的使用,使得我们有可能通过对三种共通感各自含义和功能的分析,将它们整合到一个一般的共通感概念之下。但也有在场学者认为康德如此使用的原意恰恰不是建立一个统一的共通感概念,而是解构它。周*正蜜则强调的研究前人著作的目的不是固守,而是挖掘和阐发新的内涵。
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李海燕(《光与色:从笛卡尔到梅洛庞蒂》)讨论的是迄今为止科学和哲学最为困惑的问题之一——颜色问题。她以科学客观主义和神经生理学的主观主义为主要线索,描述了近代从笛卡尔、牛顿以来西方科学家、哲学家对于颜色实在性的研究历程,并以梅洛·庞蒂的功能主义观念以及汤普森视觉生态学作为这一研究的归宿和指向,完整呈现了这一重大问题的历史及现状。
即将出版著述的进展
中山大学东亚研究中心副教授徐希定(《庄子·齐物论篇研究——以“我”与“物”的关系为中心》)从“齐物”的含义入手,辨析了语言的根本指向和表面功能,及其与认知主体“我”的本质关系,描述了人类与世界在日常行为中的复杂情况。她认为《齐物论》最终人类只有通过“丧我”这一途径,才能返回世界本身,达到对于本真之“物”和自我的恶把握,获得自由与真理。
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教授王浩(《轹古以切今——清代美学疏论》)初步拟以清代文化和学术的发展大势为经,以关键人物和相关论著及具体学术和艺术门类中的美学思想为纬,在二者的纵横交错中揭示清代学者对文学艺术和人生在世的感性体验的形上学思考成果,探讨清代美学向现代转型的基础和可能。
武汉大学文学院博士后*水石(《基于逻各斯的亚里士多德诗学研究》)拟在亚里士多德整个哲学的视野内把握其诗学思想的整体。他认为《诗学》是哲学完备整体的开端性环节,自身也是思想的整体。但整体不是现成的,而是通过逻各斯(logos)建构起来的。这一整体就是自身建构的、纯粹的逻各斯。
附录:北大美学研究丛书
章启群主编
第一辑(安徽教育出版社)
《春秋前审美观念的发展》
于民著年出版
《艺海捉象:中国艺术丛论》
葛路克地著年出版
《论魏晋自然观:“中国艺术自觉”的哲学考察》
章启群著年出版
《审美与救赎:奥古斯丁美学思想研究》
刘春阳著年出版
第二辑(商务印书馆)
《意义的本体论:哲学解释学的缘起与要义》
章启群著年出版
《循美之路:基督宗教本体形上美学研究》
徐龙飞著年出版
《康德共通感理论研究》
周*正蜜著年出版
第三辑(四川人民出版社)
《百年中国美学史略》(增订本)
章启群著年出版
《画纸上的道境:*公望和他的富春山居图》
谢波著年出版
《光与色:从笛卡尔到梅洛庞蒂》
李海燕著年出版
即将出版
《庄子·齐物论篇研究:以“我”与“物”的关系为中心》
(韩)徐希定著拟收入第二辑
《轹古以切今——清代美学疏论》
王浩著拟收入第三辑
《基于逻各斯的亚里士多德诗学研究》
*水石著拟收入第三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