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43
8月28日,“先行示范区青年人才发展高峰论坛”在深圳人才公园举办。
中国航天科工副总经理张红文致辞
论坛由共青团深圳市委、深圳市人才局、中共南山区委和深圳航天工研院共同举办。
中国航天科工副总经理张红文在致辞中表示,改革开放伟大实践和中国科技创新事业的成功离不开一代代青年人才的矢志不渝、艰苦奋斗。作为中央直接管理的国有特大型高科技企业,40年来,航天科工参与和见证了深圳奇迹,也始终重视青年发展。
张红文说。
深圳市人民*府秘书长、办公厅主任曾湃致辞
深圳市人民*府秘书长、办公厅主任曾湃也在致辞中表示,深圳是一座青春之城、创新之城、奋斗之城,更是青年人的梦想之城。去年深圳新引进人才28万人,其中毕业生超过10万人;全市新增人口超过40万人,新登记商事主体超过50万户,成为国内最具创新活力和人才吸引力的城市之一。
曾湃说。
论坛还设置了“让青年在城市生活更美好”和“伟大的时代召唤有志青年”两个圆桌论坛。
多位青年创新人才代表从各自实践经验出发,就当前青年发展前沿问题展开了讨论,对疫情防控新常态下深圳青年人才和创新产业发展前景表达了乐观期望,并就航空航天、5G建设、智慧城市和新材料等多个领域达成多项共识。
论坛启动仪式
主办方希望在本次论坛基础上进一步打造更具影响力的系列活动,将先行示范区青年人才发展高峰论坛办成一年一度的常态化创新交流峰会,助力构建富有活力的大湾区青年人才创新发展生态体系。
无人机表演
当日,论坛还进行了纪念论坛雕塑揭幕、无人机表演等活动。中国青年企业家协会秘书长刘钢、深圳市人才工作局局长张林,深圳航天工研院董事长、中国青年企业家协会副会长刘浩,南山区委常委、组织部长王小蓉等领导和嘉宾也出席论坛,近名青年创新代表聆听了精彩演说。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教授院士聂建国以“创新与实践”为题,鼓励年轻人大胆做学科的交叉融合,突破规范和标准,创造出更多新技术新成果。他以20多年前为深圳建造的代表性工程之一深圳彩虹桥为例。该桥是世界上第一个钢管混凝土加组合桥面,可让桥面自重减轻1吨。但当时国际上对此并无规范和标准。
“年轻人不要被现有标准规范束缚住思维。规则制定时,也宜粗不宜细,宜薄不宜厚,否则年轻人就没有创新空间。”
聂建国说,创新需要战略,战略需要眼光,要洞察学科前沿和工程发展趋势,抓住机遇,不能为了创新而创新。
“要追踪热点、创造热点,看准了就坚持。如果创造热点的人在前面,你将永远是跟跑者。你创造热点,才能引领。我们要自信,部分工程科技领域应慢慢从跟跑到并跑,并争取将来领跑。”
聂建国发表主题演讲
聂建国强调,要重视实践,比如土木工程研究就一定要去工地了解问题,在实践中才能有新灵感。
同时,他认为“高、宽、厚”是人才将来的标准,高指有高度,宽指有胸怀,厚度指有积累有沉淀。“人的差异产生于业余时间,建议年轻人60岁前少打麻将,而要多看书、多思考,哪怕在百度上增加一点知识也可以。任何事情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一定要做到当前最好,追求卓越。”
聂建国还对青年追求创新人生提出六点建议:一是毅力很重要;二是兴趣很重要,“如果对某个事情没有兴趣,赶快转行,勿耽误青春”;三是人格很重要,尤其在有一定成果时,更要注意人格和为人,否则成果、学问、企业很难做大,“最好的风水是人品”;四是诚信很重要,任何事都需要诚信,做科研也一样;五是社会责任很重要;六是怀疑精神很重要,要“不唯书、不唯上,不唯上,只唯实”。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是国家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创新无处不在,创新无时不有,创新取决于责任和担当精神。”聂建国说。
“我们总说深圳是中国硅谷,现在很多地方也都说要打造硅谷,但硅谷真正的精髓是什么?”澳大利亚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南方科技大学创新创业学院院长刘科的演讲重点探讨硅谷精神。
刘科说,南科大的理念是“创知、创新、创业”,所谓“创知”即产生知识;“创新”是把知识转化为技术的过程;“创业”则是技术和产品转化成财富的过程,人类社会就是在上述三个环节中发展起来的。
“今天之所以要强调创新社会的建立,是因为经济在国际上的竞争一是我的性价比更高;二是我能干你不能干的事情。前40年包括深圳在内,主要靠性价比取胜,但现在北上广深都不再有成本优势,那就必须靠第二条,这就是创新。”
刘科发表主题演讲
“硅谷的核心价值观是:叛逆精神、多元文化、拒绝平庸。如果创新不容忍失败,如果体制都四平八稳,社会就不可能创新。”
刘科说,硅谷的价值观根基来源于控制论,其核心就是允许试错,到市场去不断获得正反馈、负反馈,每天更新。其次是扁平化管理,这样信息才能流畅,硅谷的公司基本都是如此。如果永远是金字塔式的从上到下结构组织,是不可能创新的。再者,硅谷是开放文化,其科学理论是系统论,即任何一个系统,如果是封闭系统则要做很多工作去维持其稳定,开放系统则更多能量用于系统发展,而非维持其稳定。
“硅谷的价值和公司文化都是建立在控制论、信息论和系统论这三个理论科学基础上的,但遗憾的是,很多人对此了解得太少。”
刘科认为,创新机制真正做好就要*、产、学、研良性互动,而中间连接的是企业家,深圳是目前中国创新机制做得最好的城市。“创知的主体是科学家,创新创业的主体是企业家,把知识转化为技术最后转化为财富,只有他们才能把大家做成一个系统,所以培养下一代企业家尤为重要。”
刘科说,目前南科大打造了一个“未来企业领袖培养计划”,面向45岁以下企业做到一定规模或掌握了硬技术的有能力、有技术、有资源的三类学员,“未来深圳的创业一定是硬技术创业,不是商业模式抄来抄去”。
“高收入国家基本都和创新密切关系,同时高收入国家也是创新高投入国家,中国现在处于一个临界点,迈向创新型国家。”
美国医学与生物工程院院士、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深圳大学*委常委、副校长张学记说,广东创新能力全国领先,最重要的专利申请量长期位居第一,而深圳又长期位居广东第一。
但从全国看,创新短板主要有二:一是总研发经费投入不低,但研发基础太低;二是卡脖子环节较多,原创成果相对较少。张学记认为,要解决科技成果转化难、转化慢、转化率不高问题,除了理顺科研上中下游的关系,*策层面也需要构建鼓励创新的环境。
张学记发表主题演讲
“创新机制的改革,要构建基础创新和原始创新的体制机制*策,在基础要素能力建设层面解决基础投入低问题,在创新投融资、创新分配机制等方面大力改革。同时,从国际分工、协调、合作等建立整个科研创新体系。”在提升国际创新能力方面,张学记觉得要进行文化培养、制度培养、人才培养。
“为什么我们很少有‘爱因斯坦’型人才?因为我们缺少氛围。创新未来,教育上要崇尚自由的个性,共同资源的分配机制,面向全体公民营造科学文化和创新氛围。”张学记说,兴趣驱动、需求牵引和国家需要,三方面加起来才能有真正创新,创新者要对世界、文明和中西文化的大局建立清醒认识和思考,“科学创新一定要有全球视野和国际交流,警惕闭门锁关”。
如何让青年在城市生活更加美好?航天科工网络信息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宁等6位青年代表,为深圳如何创造更好青年发展环境,如何更好留住青年人才提出建议。
“深圳人均专利拥有量居全球高位,是一个有服务型*府的创新型城市,应进一步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使城市治理更加现代化,这既能使城市更好美好,也能给青年带来更多产业发展机会。”王宁说。
创维集团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创维数字股份有限公司总裁施驰则提到青年城市生活压力问题。
“当前世界资本回报率远超过劳动力回报率,青年最大的优势在于有创新力和生产力,而缺乏资本积累。深圳和全国都需要不断探索找到资本回报和生产力回报之间的最好平衡关系,比如控制房价。”施驰说。
深圳青铜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汪之涵也直言,目前深圳面临的一个问题是部分青年人才只把深圳当作提升自身的中转站,人才流动过快。“要切实解决青年生活压力过大问题,让他们把深圳当成自己的家,在深圳安家乐业,将自身发展规划与城市规划紧密结合,追求事业发展的同时,也能够追求美好生活。”
香港青年创新创业协会会长、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创新创业中心总经理王凯也表示,青年发展要与城市发展实现共融共促,青年要把中国梦和城市美好发展的梦想汇聚到个人发展中,在投身国家和城市建设中,实现自身发展。
“伟大时代赋予了青年更多机会。”在这一主题的圆桌论坛中,青年代表们都发出如此感慨。
深圳市越疆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CEO刘培超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具体到深圳,经过40年发展,已形成完善的产业供应链、人才链、技术链、资金链。
“在致力于智能工业机器人手臂研发的创业路上,我们很幸运身处这样一个伟大时代,有前人为我们开阔创业沃土,为我们创新创业提供更多更好机会。”刘培超说。
香港青年、学学科技有限公司CEO陈升说,深圳是一个集天时地利人和的地方,为创业者提供先进前沿产业支撑,这使得在深创业不只“一人独行”。斯坦德机器人(深圳)有限公司创始人、CEO王永锟也有同感。
“我国*策‘智能制造’是天时,世界制造业中心在珠三角,深圳又是珠三角中心,世界工厂要向未来智能工厂升级,这是地利。需要更多青年才俊来实现真正的科技创新,这是人和,我相信深圳会给年轻人这样的机会。”王永锟说。
刘培超还谈及自己对“有志青年”的看法:一是要专业扎实,“创业红利已从模式转向硬科技,这要求有真才实学,在各自领域里把知识抓牢”;二是有长远目光;三是坚持不懈的努力。
“我们身边有很多能创新的科技人才,但因为管理机制创新跟不上,压抑了一些创新的苗,没有长成苍天大树。作为管理者,我更要做的是给创新大厦搭上比他高一层的脚手架,让科技人才有更好的创新土壤。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发令枪已响起,谁能坚持到终点才是关键!我想跟大家挽手一起为一个伟大目标努力。”深圳航天工业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委书记、董事长刘浩说。
深圳团市委书记方琳表示,在新历史起点上,促进各界青年人士共同探索新常态下的创新发展模式,是推进深圳未来产业和人才工作发展向稳、向好的良好尝试。
方琳说,将进一步联动相关部门和机构,围绕“双区驱动”战略,结合“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路线图,打造湾区青年人才发展集成平台,构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青年工作区域协同机制,推动青年发展工作全方位全领域全过程先行示范,为大湾区和国际青年人才发展加油助力。
编辑:陈显琳
核校:郭小花
来源:南方Plus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