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拥有哲学、神学、医学、音乐四个博士学位;
他被爱因斯坦称为"集善和美的渴望于一身的人";
被罗素赞为"具完美人格、善良和奉献精神的人"。
年的今天,德国哲学家史怀哲逝世。
他说:"我忧心忡忡地看待未来,但仍满怀美好的希望。"
-
-
史怀哲,即阿尔贝特·施韦泽(AlbertSchweitzer,~),德国哲学家。
被称为二十世纪人道精神划时代的伟人。
具备哲学、医学、神学、音乐四种不同领域的才华,提出了“敬畏生命”的伦理学思想;
年他来到非洲加蓬,建立了丛林诊所,从事医疗援助工作,直到去世。
阿尔贝特·施韦泽于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
-
年在巴黎大学和柏林大学学习,获得哲学和神学博士学位;
年任斯特拉斯堡大学神学院院长。
年,在哲学、神学和音乐方面已经拥有巨大声望的他听到刚果缺少医生的呼吁,决定到非洲行医。
历经九年的学习,他在38岁的时候获得了行医证和医学博士学位。
史怀哲夫妇俩于年来到非洲,主要靠巴赫作品演奏会的收入,在加蓬创办兰巴雷内麻风病院,经过近三十年的艰苦奋斗为当地人民治病。
-
-
他为人类和平事业做出了贡献,被称为“非洲之子”。1
年,他的传奇经历曾被拍成电影。
他著有《音乐家诗人约翰·塞巴斯提安·巴赫》,《德国和法国的管风琴制造艺术与演奏家》。
他的其他主要著作还有:《康德的宗教哲学》、《耶稣的弥赛亚和受难的秘迹》、《在原始森林的边绿》、《文明的衰败与复兴》、《文明与伦理》、《文化哲学》等。
他于年逝世,终年90岁。
-
-
早在大学期间,他就常常思考自己的人生。
世上有不少人毫无理由就落入不幸,受到命运的虐待,我该做些什么呢?
在分担遭受不幸的人们的痛苦和享受做学问、学音乐的喜悦之间,他曾经犹豫徘徊...
但就在他21岁那年夏天的一个早晨,《圣经》上的几句话浮现在脑海:
“只为自己活着的人将失去生命,只有为了福音献身的人,他才能永生。”
-
-
他忽然明白了耶稣说这句话的意义。
除了外在的幸福,人生还应获得内在的幸福。
他决定在30岁以前为学术和艺术而活,30岁以后,将献身于一项直接为人类服务的事业。
-
-
年,他78岁,漫长岁月,爱心似海,世人为之动容。
他获得诺贝尔和平奖。他毫无保留,把全部奖金连带演讲、演奏所得,全都用来增盖兰巴雷内的麻风病院。
年,他90岁,这位20世纪人类良知的代表,和平之子,他说:
“上帝啊!当跑的路我跑过了,尽力了,我一生扎实的活过了。”
之后,他停止了呼吸。
-
-
敬畏一切生命是史怀哲生命伦理学的基石。
史怀哲把伦理的范围扩展到一切动物和植物,认为不仅对人的生命,而且对一切生物和动物的生命,都必须保持敬畏的态度。
“善是保持生命、促进生命,使可发展的生命实现其最高的价值;
恶则是毁灭生命、伤害生命,压制生命的发展。
这是必然的、普遍的、绝对的伦理原则。”
《敬畏生命》
-
(小一时空整理编辑。图片及史料源自网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