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论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物情与我情融合,意境自然,浑然天成 [复制链接]

1#
马齿苋能治白癜风 https://disease.39.net/bjzkbdfyy/210620/9084499.html

陶渊明对老庄思想的继承、诗歌中描写的田园景象、高尚的人格及个人志趣使得他的诗歌中带有一种韵味醇厚、冲淡宁静的意境美。陶渊明的诗往往于平淡中见神奇,日常生活被诗意化,流露出与世无争,宁静淡泊的人生境界,这是一种自然天成的审美意境,也是陶诗审美意义之所在。陶诗中描写的对象通常为自然平淡之事物,在诗人的精心组合之后,营造出一种深远的意境,回味无穷。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嘉,飞鸟相与还。此还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这首诗堪称千古名篇,为后世人们所津津乐道。人境、采菊、南山、山气、飞鸟,不过是些平常之物,却呈现出一种令人无比向往的精神境界。全诗的意象,都是诗人偶然得之,这种偶然无心的情景交融,主客观间的浑融妙合,给人以奇妙的想象,意境之美浑然天成。苏轼曾评论说:“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诗人置身于自然的怀抱之中,忘却了世俗的烦恼,心灵上获得了自由与解脱,这便是“心远”的极致。

《庄子·齐物论》曰:“众人辩之,以相示也。故曰辩也者,有不见也。”在陶渊明看来,自然的真意是一种难以言喻的境界,只可意会任何语言都无法形容,故曰“欲辩已忘言”。陶渊明能够完美地将景物与抒情结合起来,自然与真我有机和谐地融成一体,内心的情感和旨趣通过外在的美好景物表达出来,意境自然天成。陶诗中大量描写田园生活的乐趣,看似平常的细节中处处体现诗人自然真挚的情感,在平淡自然的描述中,蕴含着浓厚的韵味和深刻的人生哲理。

近代学者王国维先生将“境界”引入美学领域,“境界”因此成为一个美学范畴。在《人间词话》中,王国维把提出“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之说,并推崇“无我之境”作为最高境界。王国维认为陶渊明的平淡诗歌可以作为“无我之境”的典范,而陶诗之所以能达到这种玄妙的“无我之境”,与诗人旷达自然、忘怀得失、淡泊宁静的高尚情操密切相关。袁行霈先生也说:“长于体贴物情,将物情与我情融合起来,构成诗的意境,陶渊明和杜甫在这方面尤其突出。都达到了物我情融的地步。”陶渊明的诗歌蕴含深远的意境,平淡中富含哲理,王国维称之为“一切景语皆情语”。陶诗寄主观意识于客观景物描写之中,情景交融,意与境合,形成一种自然天成、韵味深远的审美意境。

陶渊明吸收了魏晋玄学崇尚自然的思想,归隐田园之后回到大自然的怀抱,在诗歌创作中,自觉地以平淡自然作为诗歌的审美境界。在淳朴自然的田园山水之间,陶渊明恢复了自然的天性,全身心投入到自然的本体当中,进入了物我两忘的境界。陶诗并非简单地寄情于物、借物抒情,而是将主体精神完全融入到客观事物当中,与自然完全合一,达到物我一体的终极境界。陶诗没有抽象枯燥的玄理,而是将哲理与情趣结合,揭示事物内部的本质与美,形成一种全新艺术之美,创造出一种韵味无穷的高远意境。

意境是诗歌艺术的灵魂所在,要创造出深远的意境必须以真挚的情感为基础。意境高远的诗歌,能引人深思,使人的精神与思想得到升华。陶诗正是如此,不仅仅只有质朴的语言和平淡的田园生活,而且巧妙的将情景理交融在一起,融哲理于日常生活,创造出无穷的诗意和自然高远的意境。这种浑厚隽永、自然天成的艺术境界,在它平淡自然的外表下,蕴含着浓郁而动人的生活气息,隐藏着炽热而真挚的思想感情,共同构成了陶渊明平淡自然而深刻隽永的诗学内涵。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