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入南京中央大学艺术系学习,受教於绘画大师吕凤子、徐悲鸿、潘玉良、陈之佛等人。年轻的梅纯一如鱼得水,遨游艺术的大海中。他博览群书,硏究美术技法与理论知识,中国历代美学专论以及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尤其对春秋战国时代诸子百家美的争鸣感有浓厚兴趣。苦心钻研,深入探索中国绘画意境和技法,为以后的泼墨大写意画,打下坚实基础。
毕业后即从事美术教育事业。年赴湖南、武汉、西安投入抗日救亡运动,从事美术教育,在西安结识了赵望云先生,他们吃住在一起,两人结下了友谊,常和赵先生一起到郊外写生,体验生活。两人并在西安举办写生展览。多年来,无论酷暑严冬,闻鸡起舞。习字作画,临池不辍,兴时秉烛达旦,泼墨挥毫。他认为造诣离不开勤奋,勤能补拙,熟可生巧的真理。
为深入生活,开阔胸襟,陶冶情操。他攀黄山、登岱岳、西去华山,南入桂林,北上长城,东临大海,窥探敦煌,又探天山,锲而不舍,精益求精,终于形成了自己绘画的独特风格。
其人不苟,其艺不苟。70多年来,他在治学修养上,认为作画先做人立品立德,名利是艺术上的障碍,艺术所追求的是意和情,通过生活传神而臻于意境和人生希望。是对自然的抚爱、生命的传达,达到既合乎自然又邻於理想的意境与创造。
他经常向学生说:“艺术创作要象鲲鹏展翅地开放心灵,开阔视野,游於形骸之内,而非索於形骸之外,内极才情,外周物理。就是竭力挣脱物象的限制,达到表现宇宙的本体和生命的目的。所谓得意忘形,传神写照,物我两忘”。
认为画中运笔之妙,心手尽之,有蛇斗、舞剑、争道之势。画中取材,既不杜撰非目所知的抽象,也不甘写板目所知的具象,倾心于以意为之的意象。绝不苟合取容,从俗沉浮。
他认为绘画要变革创新,法是从变革中来的,否则没有发展,也就没有生命力,一幅好的作品,引起观者由此及被联想进入无穷的回味。正如刘勰所说的:“神用象通,情变所孕。物以貌求,心以理应。刻鏤声律,萌芽比兴(神思篇)”。艺术为人类精神之食粮,故应有益于身心,在花鸟画是要生机勃勃健康而幽美,有浓郁的生活趣味,亲切可爱。
梅纯一所画的鹰、八哥、鹤、燕雀、梅花、芭蕉、松柏、金瓜、竹子、荷花等等,力追清奇纯雅,高华超托,深入探索,变化万千。虚与实,疏与密,知白守墨,非常大胆,出人意外。画中用线粗细刚柔,斜直依据,因物象都有不同的节凑感。特别是他的梅花,构图奇险,打破了传统的构图法。实而不闷,乃见空灵。虚中有物,不见空洞。表现特别突出,他晚年以画梅为主,他的风格突出重、拙、奇、雅,自成一家,他用笔老到,入木三分,重而不笨,不浮滑,不轻飘,而是实在,稳重。这是一种胸有成竹的自信,更是一种自由境界的开拓。都具有倔强的性格和不可摧毁的生命力。见其画,如见其人。这正是一个艺术家崇高的品德,深厚的学养,精湛的艺术的完美结晶。“随人作计终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因袭模仿,千篇一律的作品在历史上是通不过去的。
生前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安徽美协理事、宿县地区文联名誉主席、中国函授大学艺术顾问、红叶书画研究社理事长、宿州师范专科学校副教授。其传略已收入《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中国当代国画家辞典》和日本出版的《中国现代书画篆刻家名鉴》。(文/梅嵒)
梅纯一
梅纯一(-)原名昌乾,安徽宿州市人,著名书画艺术家,美术教育家。他的父亲梅雪峰是一位著名的书画艺术家。昌乾自幼耳濡目染,在他父亲严谨指导下,幼时就运笔弄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