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论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当代美学的论争与建设国际学术研讨会暨 [复制链接]

1#
12月19日至20日,由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浙大美学与批评理论研究所主办,中华美学学会马克思主义美学专业委员会、延安大学、《浙江社会科学》杂志社协办,浙江大学当代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中心、《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编辑部、浙江省美学学会承办,杭州乾堂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浙江大学当代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基金支持的“当代美学的论争与建设”国际学术研讨会暨第五届浙江社科界学术年会分论坛在浙江杭州成功举办。本次国际学术论坛结合了线上直播,为来自中国各地以及美国、英国、俄国、澳洲、德国、比利时等多国研究者们提供了共同探讨当代艺术与美学议题的平台。论坛开幕式上,浙江大学副校长*先海、延安大学副校长王刚、国际美学协会前主席阿诺德柏林特(ArnoldBerleant)分别发表致辞。在疫情、后疫情时代,当代美学的论争与建设更加需要全球艺术与美学研究者们针对新现象、新问题加强交流对话。在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基础上,中国当代美学建设正走向新征程。本次论坛中所讨论的议题呈现出了鲜明的当代性。这首先聚焦于中西方视角中的当代美学话语建构的问题。德国特里尔大学汉学系教授卜松山(KarlHeinzPohl)分析了中国从传统到现代的美学之路,提出中国如何在全球化时代中摆脱西学影响下的“自我殖民”、实现文化意义与文化身份认同的问题。阿列西艾尔亚维茨曾提出“中国美学有必要像中国艺术那样领先世界吗?”面对西方学者对中国当代美学话语建设的质疑,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别现代研究中心主任王建疆以别现代理论回应道:“中国美学何时才能像中国艺术那样领先世界呢?”杜克大学教授刘康则退一步,认为西方理论思想影响下的中国美学话语建构,需要完成从“世界与中国”到“世界的中国”这一视角的转变。不少学者深耕当代土壤,直面中国大众的审美经验与艺术实践。浙江大学教授王杰提出以当代电影为例,探索当代中国的情感民族志,尝试提炼当代中国社会的情感结构,从而探索中国审美现代性的问题。北京大学彭锋教授分享了修武县委书记郭鹏在基层乡村工作中的审美*治,提出应当研究出不同于西方的中国艺术实践现实。杭州师范大学李庆本教授提出了跨文化艺术美学的研究方法。延安大学刘鑫副教授指出了当前延安文艺制度研究中的问题,认为应当走出对文艺制度理解的思维困境,思考人们如何形成建立自身文艺的智慧模式。同时可以看到,当代美学回归感知经验、当代艺术走向公共参与已成为当代艺术与美学研究的新趋向。阿诺德柏林特在发言中回顾了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期的激进艺术运动以及近50年活跃的艺术实践与新兴美学观念,提出艺术活动可以是非审美的、美学价值也广泛地存在于自然、人体以及感觉知觉本身,呼唤一种整合广泛审美价值与感知的新美学。范德堡大学教授卢兹科普尼克(LutzKoepnick)提出“慢速美学”作为应对当代加速经验时代的应对策略。科克大学研究员柯里尔(GermanGilCuriel)以《清明上河图》为例分析了从视觉图像到音乐的跨媒介知觉。兰州大学教授王大桥也提到感知的重塑与改写应当是理解当代美学的重要切入口。随着数字技术的迭代发展,人们的审美感知不断被塑造,超越简单化批判的、对数字技术的积极性思考构成了当代艺术与美学的新挑战。加利福尼亚大学教授泰瑞斯米勒(TyrusMiller)论述了斯蒂格勒的技术观,认为应当更多地探索技术与艺术、技术与美学关系的可能性与多样性。中央*校教授、创新工程首席专家范玉刚提出了数字人文视域下美学研究范式的转变。上海交通大学石甜以苗族芦笙为例,分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短视频平台的传播。广泛的跨学科性是当代美学研究的主要特征,包括*治美学、神经美学、经济美学、审美教育等。在*治美学框架下,西悉尼大学教授托尼本尼特(TonyBennet)论述了通向*治历史的习性之路。习性既可以帮助人们在重复中构成积极的行动轨迹,又可能使人们在重复循环中沉溺于常态。这种差异性源自于习性如何与个性中的易变因素相关联。英国开放大学德里克马特维斯(DerekMatervers)教授指出了当代艺术与美学研究中的社会美学转向,呼吁更广泛的艺术形式的调查研究与美学正义。澳门大学教授马里奥文宁(MarioWenning)分析了贾樟柯电影《江湖儿女》中江湖的*治美学。马克思主义美学是*治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不断为中国当代美学研究提供养分与活力。吉林大学教授李龙分析了源自本雅明“当下性”思想的第三种意义上的现代性。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的麦永雄论述了当代西方激进左翼文论的三大维度。苏州科技大学的廖雨声以感知、技术与解放为关键词,阐述了本雅明的马克思主义审美*治学。南京师范大学的李永新辨析了本雅明、阿尔都塞和朗西埃对布莱希特“艺术生产”理论的三种不同解读。浙江传媒学院教授肖琼从治理美学出发探讨了当代马克思主义美学*治的发展新向度。云南大学教授向丽结合人类学研究方法,从怀旧、乡愁与乌托邦的三重向度论述了当代中国“艺术乡建”中的审美治理问题。神经美学研究的引入也是本次论坛的一大亮点。“神经美学之父”、伦敦大学学院泽基(SemirZeki)教授从神经美学切入回应了美与美感的共同性问题。对美的感知、体验的生理学基础证明美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被量化。上海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胡俊进一步阐释了泽基的人脑-艺术契合论,艺术遵循大脑的运行方式,都具有在瞬息万变的世界中追求恒定性的特性。吉林大学的孟凡君则创造性地运用认知神经科学的成果,阐释了《诗经》《雅歌》的认知情感模式。美学经济时代,审美资本主义持续受到学者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