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论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讲述平凡世界里的孙少平,一个令人钦佩的角 [复制链接]

1#

前言

(一)路遥的生平与创作

路遥,陕西省清涧县人,当代著名现实主义作家,路遥先生在文坛上有着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路遥出生贫寒,所以父亲后来将他送给生活条件相对较好的大伯家,为了能够使路遥少经受一点生活的磨难。从开始读书开始便有着爱读书的兴趣,再考入延川中学后,差点因为经济原因辍学。在自己的不断努力和同学的帮助下终于如愿完成学业。在文革时期,成为了延川县革命委员会任副主任,在这样的条件下他才有时间逐渐从事于文学创作的事业中。在他的作品不断问世后,逐渐得到了人们广泛的注意,后来才能被充分的发掘,被推荐到延安大学进行研修,也就是在此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他开始专注于小说方面的创作。年,路遥沥血之作《平凡的世界》问世,小说刚出现在人们的眼前,就引起了人们强烈反响,随后获得了茅盾文学奖,这一奖项无疑是对他创作的充分肯定。

在这里介绍路遥人生经历的原因在于他生活的环境,与孙少平所在农村是由相同之处的。在路遥的笔下,将任务描写的超凡脱俗。只有真正的了解到作者后,对于作者的作品才能有着更好的理解。

(二)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因为他的生活环境,使得路遥的作品有着深厚的人情关怀,再加上他强大的文字功底,是他的著名作品《人生》、《平凡的世界》等在全国引起强烈、持久影响的作品。在路遥的每个作品中,他都以自己独特的见解另每一部文学都闪着自己的光芒。路遥文章中的主人公都是一些不起眼,生活在最底层的人物,正是因为自己有着相同的生活经历,所以将自己的亲身感受融入到了文章中,将他们的每个人都塑造成了自己生活中的英雄。而且,他的作品曾两获全国中篇小说奖(《惊心动魄的一幕》、《人生》),更有《平凡的世界》一书获得矛盾文学奖,他的作品水平已然获得文坛的肯定。

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文学精英集团”这一词语在当时的文学界有着一定的影响,他们善于评论作品,但是像路遥这样优秀的作品却没有引起他们的注意,这在当时是一个十分奇怪的现象。在这个集团当中,主要的目标是以西方资源为主的一些评论家以及研究者,他们所提倡的是将文学通过研究回归本身。路遥的写作都是现实中的仿照,与现实的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所以这一集团没有对路遥的作品进行评价。

因为对于路遥的作品《平凡的世界》的喜爱,最终决定将其作为我论文中的主要内容。路遥笔下的作品,每个人都充满动力,有着自身独特的性格。真实性是他的作品有着强烈的影响力的重要原因。所以,我对于作品中的主人公孙少平将展开一系列的分析。

一、孙少平人物社会背景分析

在《平凡的世界》当中,孙少平作为中心人物,贯穿文章的始终,首先着重从孙少平生活的实际背景开始说起,全书主要从社会时代背景和其艰辛求学的历程概述了孙少平的社会背景情况。

(一)从社会环境时代背景来分析孙少平

“孙少平是*土地养育的农民子弟,同样路遥都是*土地所养育的子弟”。在孙少平刚出场,我们就发现了他说生活的时代背景是多么差,是有多少人在当时的时代是饿着肚子的。书中描写道“在这样风雨交加的日子里,如果没有什么要紧的事,人们宁愿一两天足不出户”,由此可以啊看到孙少平在当时的县城当中大街小巷之中并没有那么多的嘈杂吵闹,街道上更多地方被“冬天残留的积雪和冰溜子”所侵蚀。路面上到处都是“脏水”,寒风吹过整个街道以致于街上都是空的,几乎没有什么人,叫卖声有气无力,整个城市当中看不到任何的生机。从这些的描写现状中可以看到孙少平所处于的社会环境非常的萧条,城市充满了脏、乱、冷漠。这不仅仅是当地一个城市的情况,其余地方的情况也是如此。当然这样的城市环境并非孙少平自己的背景条件,因为主人公是地道的农村人,其之所以出现在这样的城市当中,是因为城市中县里高中的存在。

在路遥的书中,我们得知了当时的社会背景,我们了解当时的*治状况,我们无法想象如果是我们亲身去经历那个时代的话,我们将会是一个怎样的处境。同时在了解到张春桥在发表了《论对资产阶级的全面专*》这本书后,将我国的文化革命逐渐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这个阶段不只有何作用,只是感觉在社会中出现了大量的资本主义以及资产阶级。这样的结果导致了农村的状况变得更加严峻。接下来所有的工作都在围绕着革命展开进行,在有些县区内部甚至有着四五百人批判“资本主义倾向”的书记。由此我们看出无论是中央还是地方,从*员到农民,都盲目的投入到革命批判的运动之中,加上那时还是大锅饭时代,还是依靠集体劳动。这样人人在劳动中出工不出力,革命批判持续恶化,最终影响的还是农民的生活。在这样的一个生活背景之下,孙少平一家同样难免。孙少平一家六口人,妹妹在金波借宿,懂事后在外生活。这样的条件连基本吃饭问题都难以维持。家庭当中能够参与劳动,从而挣到公分的只有孙少安和孙云厚两个人。奶奶和妈妈都是常年多病的情况,由此可以看到孙少平所处的情况。这种苦难的社会环境对于孙少平无疑是非常不幸的,但是从历练方面看,无疑成就了孙少平的成长。

(二)从学业角度来分析孙少平

孙少平不仅生活在革命的时代背景下,同时他的求学道路同样是充满坎坷。中午的孙少平都是在学校里吃饭,每个班的学生在南墙根下排起了长队,每个班的值日生在给同学们分发饭菜,只有在登记了饭票之后,学生才有机会打到饭。根据前一天同学的预定以此分发饭菜,然而这里的饭菜同样是需要分等级的——“甲、乙、丙”三等,因此分发起来程序并不复杂。这里的甲、乙、丙是三份不同的菜,甲菜是以土豆、白菜、粉条为主,稍加一些肉片,因此价格相对较高三毛一份;乙菜同样是以土豆、白菜、粉条为主,但是里边没有肉,所以价格相对低一些,每份一毛五分;丙菜则属于最差的一类,大都是用清水来煮白菜或者是萝卜,适当增加一点油花来点缀。就是这样的菜每份是五分钱。孙少平就是在这样的学校环境下读书的,可以看到在这样的学校环境之下,能够吃得起甲菜的人是很少的,同样丙类的菜属于最下等的行业,吃的人也是极少数。在主食上同样根据等级分为三等,依次是白面膜、玉米面膜以及高粱面膜。光凭其颜色也足以让我们看出其中的差别,所以当时被戏称为是欧洲、亚洲、非洲。

就是这样的求学环境,可以想象得到孙少平的形象。在人群中一个衣衫褴褛,毫不起眼的存在,他时常随手拿一本书,在书籍的帮助下慢慢的咀嚼着高粱面馍。即便是这样的低等吃食,对于孙少平来说也是不充足的。生活在那个时期的人,正是一个非常弄吃弄喝的阶段。同时那个时代的学习无非就是学学报纸,讨论一些革命的理论,其他的时间更多的是用于劳动。由此可见,孙少平在这样的学习环境当中,即便是吃上乙菜都是一种奢望。因为其家中已经相当的贫困。尽管物质上难以满足,但是孙少平依然坚持求学。从高中毕业之后,孙少平就凭借着叔叔的关系,进入到双水村小学执教,即使成为了一名教师他也不会放弃自身的学习。但是随着社会制度的发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出现之后,班级内好多高个子的学生大都回家进行生产劳动了。他没有安于在家务农,而是选择出去务工。在城市的日子当中过着睡在“冰冷的窑洞”生活,即便如此,依然坚持读书,随后有幸成为了公家人,在煤矿做着高强度的工作,这使得他更加具有了奋斗目标。在他工作的期间,自己注定学习数理化的知识,想要通过自己的努力考上煤炭学校进一步的学习,这无疑都是艰辛的写照。

孙少平是家境困难的地道农村人,而且当时社会从中央到地方,从*员到农民,都盲目的投入到革命批判的运动之中,加上那时还是大锅饭时代,还是依靠集体劳动。这些都决定了孙少平不能够脱离当时的社会背景,不得不面对艰辛的求学历程。

二、孙少平人物形象个性分析

从孙少平所处的社会时代背景和艰辛求学历程,可以看到其所拥有的人物形象,主要表现在自尊心强烈、正义感十足、执着而勇敢三个方面。正是因为这三个方面,让我们看到一个具有朝气的主人公。

(一)自尊心强烈

“如果说少平在上学期间因生活的艰难产生过自卑,那是因为他过于年轻,那颗敏感的心过于自尊。”自尊心强烈可以从书中描写其求学过程中看到,显而易见每个人都有着自己强烈的自尊心,孙少平也是如此,他往往躲避公众的视线,而选择以书为友。他所处的环境使得自己产生了自卑的心情,贫困的原因,使得他有的过分的自卑心理。他害怕同学嘲笑他,因此只能希望通过书来找到自己的精神食粮。尽管自己饱受饥饿和衣衫褴褛,但是自己知道的知识,别人却不知道。就是这样的情况,使得他能够从学校当中脱颖而出,参加文艺调演,从而获得奖励,最终自尊心也矫正到恰到好处了。孙少平能够从低谷当中走出来,与其自信心和自尊心离不开,因此当前教育也应当培养这种品质。

(二)正义感十足

书中描写了一个16岁的小姑娘小翠。其由于在家里受到了父亲的逼迫,不得不出来务工生活。但是这样一个弱小的姑娘很难能够在市场中站稳脚跟,狠心的包工头胡永州就是看中了她的弱小和廉价,因此让其到工地上给工人做饭,并且丧心病狂的多次对其蹂躏。孙少平看到后尽管知道胡永州的背后是*原地委副书记高凤阁,却依然想要教训他,并且希望将小翠从灾难中救出来。孙少平跟小姑娘一点关系也没有,这正是因为内心中那份正义感,使得他不得不伸张正义,没有想到任何的后果。因此,他将包工头痛打了一顿,同时结算了自己和小姑娘的工资。在分开之前,孙少平还将秘书的一百元血汗钱送给了小翠,让小翠永远离开这个是非之地。从这里可以看到,孙少平本身是一个出身贫困,家境条件非常不好的人。一百元对于家庭生活来说,是非常大的帮助,而且也是一个天文数字。然而他却将这一百元送给了小姑娘,由此可以看到孙少平内心的正义感和宽广的胸怀。他没有考虑在自己的仗义疏财之后会面临着怎样的生活考验,也没有为自己所做出的行为感到后悔过。

(三)执着而勇敢

从书中可以看到,孙少安凭借着自己出色的头脑,在几年光景之下攒下了不少的积蓄,他没有忘记自己在*原务工弟弟孙少平。因此找到孙少平希望兄弟两人一同经营砖厂。但是孙少平依然坚持自己的想法,坚持内心的追求。破烂的空洞、消瘦的身材、破旧的被褥都不能够阻挡自己最为真实的想法。为了能够适应城市的生活,他毫不犹豫的坚持着自己的理由。从一家人,变成了两家人。对于孙少平来说无疑肩上有着沉重的担子。在他的家里同样有着需要照顾的奶奶和体弱多病的妈妈以及上了年纪的爸爸。为了能够向世人证明自己能够干的更为出色,更好。他在劳动的过程中主动选择那些粗重的活干。在城市务工的日子里,他拼命的干活,就是为了证明自己能够比别人干的出色。他所领到的工资,每个月除了留下一小部分自己作为生活保障之外,大部分都寄给了家里人。每当寄出这些钱的时候,他内心就会充满一种自豪感。这样一个二十多岁的农村年轻人,能够拥有如此执着而且勇敢的精神,无疑是受到人们敬佩的。

尽管所处的时代背景艰辛,而且生活和学业也异常的艰难,但是孙少平却依然表现出了他身上所独有的个性形象。自尊心强烈、正义感十足、执着而勇敢,就是这些性格和形象,让读者更容易看到一个真实生动的孙少平,从而从作品当中感受到主人公身上的朝气蓬勃。

一.孙少平人物形象的具体展现

(一)出身农门不甘于农门的抗争意识

孙少平从小生活在农村,但是却总是不甘于平凡,用自己的一己之力到城市中五打拼,通过各种各样的挑战来磨炼自己的意志,在他的思维意识当中,一直存在着一副属于他自己的生活蓝图,直至他能够在自己的生活中闪闪发光为止。同时他身上存在着对农村生活方式和社会制度不满的情绪,总想要逃脱意志的牢笼,挣脱思想的束缚,通过自身的努力,改变“农村”的现状。在他的身上我们同样又可以看到不屈的时代精神和拼搏进取的精神,敢于在新时代的风口浪尖不断斗争。这一系列的特点都在他的身上很好的体现了出来,使得他对自己有着很好的认识和对人生价值的追求。

孙少平始终生活在为自己规划的蓝图当中,以勇敢的姿态不断的向着前方,他永恒的目标是追求他的“梦想”。他说追求的是希望、是未来、是美好前景。在他进入城市之后,并不是仅仅满足于物质需求,更加令他向往的是一种精神上的满足,更是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他放弃了农村相对安稳的家,向着布满荆棘的城市出发,这无疑令他的爸爸孙玉厚和他的哥哥孙少安十分的不理解,他们只是觉得孙少平应该呆在家里或者是村里安安稳稳的生活,起码不是只身一人在城市中打拼,因为他们都没有真正了解过孙少平心中未来。

但总归孙少平还是出生在农村,从小就受尽了生活的苦难,忍受着现实的不公,学习期间的自卑感市场萦绕在他旁边是他焦躁不安,面对在女生面前时的衣衫褴褛,心里的无助和凄楚,他都一一经历过。在此刻,以一个全新的孙少平平静的回忆或者是思考着这一切,或许正是这些原因,才使得他能够在心中暗自下决心。想要摆脱农村思想的束缚,追求独特的思想意识和自身的价值从未在他的心里停止过。当他再次只身一人回乡面对孤独时,他同样会觉得是一种煎熬。他就是这样一次次的向着困难出发,独自接受生活带来的一次又一次的考验。哥哥孙少安在村里开办了砖窑,有着十分可观的收入,哥哥以丰厚的收入想让孙少平能够和他一起打拼,但是孙少平依旧选择放弃这份安逸,前往属于自己的地方,能够在某个城市中能够有他的一席之地。孙少平在搬运石块的时候像机器一样,在持续不断的体力劳动之后,他并没有躺在床上昏昏沉沉的睡过去,依然选择用微弱的灯光,挑灯夜读,在他知识问答海洋里得到真正的思想解放,只有在这样的情况下他才能够对于生活有着更好的思考。在煤矿里工作十分的危险,可能随时都会发生塌陷的事故,但这却丝毫不会影响他的意志,越是困难他越能够继续前进,并且超越困难的脚步,从而能够获得心理上的自豪感。在他从高中毕业生成为煤矿工人的过程中,经历过了人生中的此起彼伏,是他坚忍不拔的精神一直指引着它不断的前进。从孙少平的学生时代直到到煤矿的工作时期,他一直都处在生活的挣扎之中,在求学时只能吃最差的饭菜。在工作中面对爱情时的无能为力,最后因为事故导致毁容,在这个过程中,他尝尽了生活中的各种酸甜苦辣,然而其中更多的还是苦。在这一切的困难之中,他一直没有放弃,心中依旧留存对于美好生活的无尽渴望。孙少平向我们展示的是一个顽强的生命力的不屈的灵*,这才得以是我们从他平凡而又困难的生活中体会到的不平凡的人生。

在孙少平身上反映出的种种不幸,同样可以折射出当时的农村思想以及经济上的不平衡性,因为在大部分人的心中,他们认为身为农民的人注定一生都是农民,他们被封建的思想深深的影响着,甘于生活中的平凡。但好在孙少平没有向生活的不公低头,相对于农村的安逸,他更向往外面生活的种种挑战,想要去接受新思想、新文化的洗礼。在他的身上才能够体现出“希望”这两个字。

(二)从孙少平的爱情角度来看

爱情在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中都是人生的点缀,有了爱情会使我们对生活更加的向往。在平平常常世界里的爱情,充满着无数生活的考验和磨难。但在爱情面前,磨难有什么不算什么,真正的爱情在经历过磨难后会变得更加的可贵,在磨难中幸存的爱情变得弥足珍贵。在磨难的美好的爱情相比,美好永远显得遥不可及。像沈从文先生所说,美丽的总留下忧伤。在我们的生活不断的变迁中,农村大都处在生活的最底层,在生活的压迫下,爱情显得十分的无力和渺小,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悲惨的爱情时农村生活中经久不衰的宿命。

贯穿孙少平爱情中的主要有这样几个人物:郝红梅,田小霞,惠英嫂,金秀,候玉英。但是真正和孙少平有感情纠葛的只有前三个女性。他的感情经历中有着郝红梅短暂的初恋,有着田晓霞这样精神上的伴侣,而惠英嫂是生活中命运的安排。在这三段感情当中有着共同的特点,最终的结局都或多或少带有悲剧色彩。

首先着眼于他与高中时代时郝红梅的短暂相恋,在《平凡的世界》开篇,他是一个衣衫褴褛,拿着一本书独自躲在墙角看书的人。孙少平的衣服在学校里也勉强能看得出是学生装,而且分明可以看得出为最粗的麻布做出的衣服,颜料染得也不是很均匀。在这些对于孙少平的外貌描写中,我们看出了他生活中贫穷。在自尊心的驱使下,每次到饭点,他都会等到最后再去领饭。每次盆里的汤都只剩下一个底,他像偷窃使得将盆底的汤舀到自己的碗中。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他发现了和自己同样自卑的郝红梅。正是这样,才能他们有了心灵上的共鸣。在此基础上他们有了不同一般的交往。这给自尊心被贫穷严重损伤的孙少平带来了慰藉。给在潦倒生活中挣扎的他带来了生活的动力。同样,郝红梅也从他这里得到了怜悯。

从本质上来说,可能他们仅仅是在彼此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并不是真正的爱。所以可想而知这样的感情是不会有好的结果的。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郝红梅的家里同样希望郝红梅可以通过嫁人,在生活上能有一个好的改善,所以她自然不会把自己的命运交给和她同样贫穷的孙少平。基于此,后来他和孙少平之间的关系便以郝红梅移情于家庭条件好的顾养民而结束。这种结果是必然的。但这种结果对孙少平造成相当大的打击。因贫穷而自卑的他,已经在心里把郝红梅当成了精神的支柱和慰藉。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还满足了他的虚荣心。精神支柱被抽掉后,他有一种说不出的痛苦。他们在一起是为了满足彼此的感情要求,在这样的基础上,感情总是不易稳定,只要由一方不需要了,感情就破碎了。在他们的感情破裂之后,孙少平又陷入长久的自卑之中。郝红梅与孙少平的恋爱中,两人都处在苦难的生活环境中,无论两人再怎么努力都不会有十分完美的结果,只在共鸣的过程中,让自己的虚荣心能够过得去,人终究是会以悲剧收尾。

在他的这段短暂的初恋结束后不久,新的女主角出现了——田晓霞。相比于郝红梅,田晓霞在精神上与孙少平共鸣,他俩不仅有着相同的兴趣爱好,就连对于生活的追求以及精神上都是同样的,在我们看来,他们两个无比的合适。但是尽管有如此多的共同爱好,还是难以逃脱命运的安排,最终还是以悲剧结尾。田晓霞是有着独立的思考能力以及生活的基础,而孙少平出身农村又经历了种种苦难,这些他所经历过的,都难以是他能够真正的改变,在他们俩的世界里,田晓霞一直是孙少平的心灵导师,在许多事情上田晓霞有着自己独特的想法,而孙少平会跟随她脚步,教会他看报纸,了解国家大事。在田晓霞的引导下,他逐渐的对于生活有了新的见地,但是原因在于孙少平传统的思想,最终导致他们的悲剧结局。

因为对于独立生活的追求,在家里读完高中以后,毅然决然的决定去外边的世界改变自己的命运。尽管生活百般苦难,但是他没有屈服,并且不断完善自己的精神世界。这和田晓霞的影响是分不开的。在*原,他偶然遇见了在*原读师专的田晓霞,两个人又开始在一起互相交流,并且,田晓霞每周借书给他看,同时开始关心他的生活。至此,随着生活阅历和知识文化的不断丰富,孙少平渐渐在改变原有的思想。在田晓霞的眼睛里,他不能忽视孙少平的存在,因为他独特的眼界以及对于生活的憧憬,使得田晓霞不断的向着孙少平靠近。在这种接触中,他们书剑觉得彼此是不可代替的。在这个基础上,在两个人的心里产生了爱情。

相比于高中时的懵懂初恋,他与田晓霞的恋爱才更加具有感情的色彩,同样使得孙少平从心底产生了虚荣心。但同时,他对两个人的感情报有悲观的态度。他知道自己爱着田小霞,但是潜意识里的门第意识使他不敢表白,在麻雀山上,他有想拥抱田的冲动,但是最终没有付之于行动。最终还是在田将去做省报记者之前,利用一个苏联故事向他表白之后,在田晓霞热切的目光之下才得以拥抱她。但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是孙少平失去了自己农村教师的工作,在这件事的影响下,他认为自己和田晓霞有着千差万别。而且就在此时,田晓霞马上就要去省城里当记者了,而自己竟然还不知道自己接下来的路该如何去走。在田晓霞向他表白之后,孙少平想到自己只是农民的儿子,在文中描写的这一系列关于孙少平从心底的自卑感,他清楚的明白自己的境界,在他想来,自己始终配不上田晓霞。他一定也不会想到,在多年后的某一天,自己会讲述出这个悲惨的故事。

在书中描写的孙少平与田晓霞的恋爱之中,纯粹属于精神上的恋爱,没有共同的生活基础。在他后来通过田晓霞的帮助,成了一名煤矿工之后,两个人分处两地,尽管田晓霞曾去煤矿看了他一次,尽管这次相聚使他觉得幸福,但是有一点是无力改变的,孙少平始终觉得他们俩是两个世界人,有着不可跨越的鸿沟。在旷工生活的艰苦条件下,他说需要的不只是精神上的慰藉,但是田晓霞却在离他很远的地方,当田晓霞在机场的候机室吃面包喝牛奶的时候,当她和高朗杂器高雅的餐厅里就餐的时候,孙少平正在劳动条件相当恶劣的地下煤矿中拼命的劳作。孙少平只能从惠英嫂那里得到真实的温暖和安慰这样看起来。这样的爱情是不完美的,也是不现实的。这段感情后来因为田晓霞救人牺牲而悲哀的结束,假使她不牺牲,那么她和孙少平就能够在一起生活吗?很显然这是不可能的,他们如同两条平行线,一条在上,这是田晓霞,一条在下,这是孙少平。他们在各自的领域里不断的延伸着,却永远不会在现实中相交。作为自然人,他们是平等的。作为社会的人,身份的巨大差异注定了他们走不到一起,即便最后对于孙少平还是田晓霞来说,他俩在一起都不会幸福。他们的感情只能以这样的悲剧结局收场。田晓霞只是他的精神伴侣,而生活在两个世界里的人是不可能成为生活上的伴侣的。他和田晓霞尽管是真诚的相知相爱,但是仍然共同演绎了一场爱情悲剧。

在田晓霞死后,对于孙少平来说是巨大的打击,毕竟他们曾是彼此的精神伴侣。在他面对这场悲剧时,惠英嫂陪在孙少平额身边,给与了生活的安慰和照顾,所以在命运的捉弄下他最终还是选择和惠英嫂生活在一起。作为一名旷工,惠英嫂曾是旷工的妻子,在他的丈夫死后,孙少平承担起了照顾惠英嫂一家的使命,同时他是惠英嫂全部的依靠。随着后来孙少平因为一次事故使得孙少平毁容之后,他拒绝了金秀,回到惠英嫂的家里,他们俩因为不同的煤矿事故走在了一起。即使他们俩生活在了一起,但同样是悲剧的结局,在惠英嫂这里他得不到任何心灵以及精神上的慰藉,惠英嫂能够给与他的只是生活上的陪伴和照顾。在这接受惠英嫂的同时,意味着他已经失去了自己内心的追求,迫于生活的压力,他不得不接受现实,逐渐将他心里的追求一步步埋没在了矿井之下。

二、孙少平性格形成的原因

(一)独立自尊的人生信念和丰富的精神世界是内在动力

在孙少平的内心深处,他对于人生的追求,一直在不断的驱使着他前进。他认为“大的幸福来自于痛苦的勇敢的碰撞所激发出的生命之光,没有痛苦的幸福是浅薄的,卑微的幸福。”真正想要过好自己人生的人,在经历过痛苦之后,只会将经历过的痛苦埋藏在自己的心中。这样才使得在路遥的笔下那些平凡的、不起眼的人变得熠熠生辉,是路遥赋予了不断的追求,才体现出生命的意义。在苦难一次次的向他靠近的时候,他没有选择后退,而是选择直面应对。面对自己的出身他并没有怨天尤人。像他给妹妹兰香的心中所说:“永远不要鄙薄我们的出身,它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将一生受用不尽,但我们一定又要从我们出身的局限中解脱出来,从意识上彻底背叛农民的狭隘性,追求更高的生活意义”[1]。

一个出身农村,家境贫寒的少年。从出生的那一天起就被贴上了“苦难”的标签,没有优越的生活条件和高高在上的地位。在世俗生活的挫折下,始终面临着种种的苦难。真正的幸福存在于自己的心中,不在于别人的想法和看法,只要自己觉得幸福才是真正的幸福,这样的观点也只能停留在基础层面,并不是每一人都是这样认为的。同他人相比,孙少平确实有着自己独特的思想和不羁的灵*,真正因为如此,他才有了追求幸福的动力。但是在刚刚开始追求幸福的同时,他自己的内心没有清楚的认识到这一点。只是在生活中的不断磨练下,他才一步步看清。这是孙少平在不断走进自己内心深处的过程。

每个人对于自己精神能力层面的认识,并不是生来具有的,而是在生活的考验和磨练下渐渐形成的,这是生活的产物。同时我们在不断经历的同时,精神层面也会随着经历不断的提高。在孙少平刚进入到社会时,就曾被这种问题困扰,正因为还暂时没有经历过生活的磨难,所以才会令他百思不得其解,在这长期的斗争中他才会慢慢的了解。一个人如果想到达到精神自由的层面,就必须要通过努力来达到物质自由,孙少平并没有意识到在精神上自己始终是超越他人的。在于生活的不断斗争之中,他在接受磨难洗礼的同时,又不断接收着生活送给他的种种礼物和馈赠。在痛苦的生活中默默的忍受,独自向往着心中的曙光。这得益于骨子里的坚韧与顽强——这正是自身内在的一部分,同时一种模糊的认识进入他的精神领域。

在孙少平初中时期的最后一年中,他有机会读了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他被文中主人公的故事深深的吸引了,在村里的麦场中贪婪的读着这本吸引着他的书。在他还不能理解文章的时候,他只是觉得“不管什么样的人,或者说不管人在什么样的境况下,都可以活得多么好啊!”这一认识打开了他精神世界的一隅,从这本书中他感受到自己也应该想着自己的精神世界前进和探索。他只有在书中才能暂时逃脱目前的处境,所以他贪婪的畅游在书中。读这些书不仅能够是他在心灵上得到慰藉,同样在生活中也尝到了甜头。正因为他读过的书多余平常人,使得村里的很对人喜欢听他将书中的内容传递给大家,那个时候的农村,谈话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乐趣。只有在孙少平在给别人讲述故事的时候,他才不会感受到自己的自卑感,得到暂时的虚荣心。在这一点我们就可以看出,他与常人的不同,只是在生活的影响下,他没有探寻这个现象的本源。

(二)贫寒家庭与生活环境是外部因素

即使在农村有许多的人大都上过学,但是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读书始终不能改变他们的命运,只是在他们的生活中对了一份乐趣,因为靠读书,他们没有机会上大学。只能在读完书后再次像他的父亲一样,成为农村里普普通通的农民。在特殊时期的中国农村,世世代代大都过着相同的生活,他们随着太阳东升西落而不断的劳作,本分而又宁静的生活,到了该结婚的年纪时,便会在家人的安排下,与同村的热结婚而又继续生活在一起,这样长久的循环下去。正是因为看到了这样的生活对孙少平来说实在是无趣,所以他选择了不同的生活。在他成长的过程中,他因为没有衣服穿苦恼,因为没有饭吃苦恼。这些种种的苦恼,都坚定了他想改变自己命运的决心。一旦有机会,他将会拼命地往前奔跑。

一位哲人曾经说过:“世界如果有什么能改变一个人的思想的话,那只能是书。也有其他的哲学家说过,书中有我们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带领着我们通向更美好的前方。的确,书本的作用,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大。“知识改变命运”这句话一点也不假,他将会在人生中起到必不可少的作用。孙少平是读过书的并且热爱读书,所以在他的心中蕴藏着一种神奇的力量,是他永远不屈服,这才是他能够见到更广阔的的东西,没有拘泥于家里的一亩三分地。在生活中有了探索的能力后,他便不再像哥哥孙少安一样只是简单追求物质的满足,他想要追求的也有精神上的满足。

孙少平,一个平凡生活中不平凡的人,他离开了自己的家乡,走向了心中憧憬的――*原城。外面等待他的生活是什么样子?他难以想象,唯有一点他能够确定:理想。追求理想的路上只有理想和满腔热血当然不够,凭着一腔热血只能在煤矿中通过体力劳动来满足自己的生活。“只有在暴风雨中才可能有豪迈的飞翔;只有用滴血的手指才有可能弹出绝响。”[2]

任何人的命运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每个人从一个圈子走到另一个圈子,但或者孙少平的人生中注定没有真正属于他的精神伴侣,翻来覆去的命运显得十分的悲壮。虽然说是命运,但是命运在绝大程度上与自己的性格还有心理有关,再者则是与社会息息相关。即使孙少平在对知识的追求上区别于同村的人,但是毕竟有着相同的生活环境,这导致他的性格与心理没有十分的独特,最终还是导致了悲剧一次次的发生。

(三)精神的共鸣和鼓舞促成其抗争意识的形成

归根结底,在于田晓霞的接触中,田晓霞带给他的改变是巨大的,田晓霞带着他了解社会,了解国家,使得他的格局逐渐扩大,成为了心灵上一个人生导师,使得他的思想得到了升华,是他与平凡的生活有了斗争的决心。

正是因为孙少平在读书上身上不同于他人的“魅力”,才得到了田晓霞的喜欢。总归两者的身份天差地别,一个是地地道道的农村人,一个是高级干部出身。一个有着自己独立的思想,优越的生活条件,从小在书本的熏陶下不断成长。另一个出身贫寒,经历过种种的磨难。在于田晓霞的谈话中,他感受到了田晓霞心中超凡脱俗的气质,没有只看到他衣衫褴褛的衣服,而是通过衣服,看到了孙少平心中不同于其他人的不同见解,每当两个人在一起讨论问题,都能到得到心灵上的满足,在基础这种情况建立的感情,使他们感受了甘甜。真正阻挡他们爱情发展的是两个人身份的巨大鸿沟,准确来说,是孙少平无法跨越这道令他望而却步的鸿沟。田晓霞的身份——省报记者,有着十分特殊的身份,光是这个身份对于孙少平来说便是可望不可即。而孙少平日夜面对的是煤矿中生不可测的状况和拼尽全力的劳动力,一个是体力劳动,一个是脑力劳动。即使在田晓霞的心中,他并不在意孙少平是一个什么样的身份地位,但是孙少平感觉到自卑。可以看得出,两人在相处的过程中,始终在彼此的身上汲取自己所没有的思想。他们并没有收到世俗的影响,专注于他们纯粹的爱情里,他们的爱情是一种既给予又获取并在给予与获取的征途上实现自身、肯定自身、持证自身价值的共享状态。正是这样高尚的爱情使得孙少平的思想和性格更加独立和成熟,从而成为了一个不肯向命运低头的热血青年。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