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论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二十四诗品自然之美的多样表达,丰富形 [复制链接]

1#
小孩得白癜风能治愈么 http://m.39.net/baidianfeng/a_6905531.html

白梨影

王官谷里唐遗老,总结唐家一代诗。

这是清朝维新变法人士杨深秀对司空图《二十四诗品》所做的评价,高度概括了司空图的历史功绩。

司空图在《二十四诗品》中,将或相近,或相异甚至相反风格的美放在一起,用以诗论诗的方式,对唐诗风格进行了细致的分类和阐述。

其实不仅限于唐诗,它让我们看到的是,当各种不同的美展现在眼前时,每一种都有被欣赏的缘由,它们是美中的“独特”,而不会仅仅是独特的美。而执着于自己的“偏爱”,就好像是为了西瓜,丢掉了丰富的万千世界!

司空图出生于大唐王朝的末期,对他来说,这是不幸的,在每一个朝代的末尾,即便再有成事之心,也终究缺少成事的机会。但是对后人来说,却是幸运的,他凭借自己的才华和鉴赏力,在读遍整个唐王朝的诗歌后,留下了这部著作,供世人瞻仰学习。

在看完他对每一种美的“告白”后,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这些美丽背后蕴藏着的“自然之味”。

庄子认为,“大自然”是最美的事物,因为自然不受一丝一毫的雕琢和渲染,可谓是“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司空图也反对过分地修饰,刻意求美,但是却不再局限于完全朴素的大自然,而是在丰富之上呈现的各种美好状态。下面我将从形式、内容和精神本质三个方面,来阐述《二十四诗品》中所蕴含的“自然韵味”,并在最后提出这本书对当下我们培养审美观的现实意义。

01形式上的自然画面:意象批评下将山川河流写进,是自然之美,也是自然之情

意象:客观物象经过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

司空图的文学评论很有趣,他兼用了自己诗人和文学评论家的身份,将诗歌与评论融为一体,对每一种风格的点评都是通过一首意象丰富的诗歌来传达,形象至极,也颇有感染力。

这种用自然意象来传达观点和感受的批评被称为“意象批评”,它始于六朝,也是我国诗歌里传统的“比兴手法”在文论里的映射。很多文论家都用过这个方法,比如,钟嵘评价丘迟的诗:点缀映媚,如落花依草。就是说丘迟的诗,好像落花点缀在青草之间,相互辉映,明艳小巧又精致。

司空图更加极致,几乎每一首评点的诗都是自然和人物意象贯穿其中,从而让读者感受不同风格的别样味道。

俯仰天地之间的自然气质

24篇诗中,大多数都是以自然意象起兴。在这些意象的渲染下,一幅生动的画面便呈现了出来,而画面所透露出来的气质,便是这种风格的底色,读者走近它,从而切切实实地感受到它的韵味。

绿林野屋,落日气清。——《沈著》

树林中现出来一间野屋,夕阳西下时,这的空气更显清新。营造出一个既原始又饱含深意的环境。恐怕只有富有一定人生经历的人,才能感受到落日时的清净氛围。那不正是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吗?在傍晚采摘菊花时,看到鸟儿归还,也留意到更加纯净的空气。这是一种面对人生时淡然又懂得其真味的境界,“沉着”的境界。而这种境界,司空图用八个字进行了渲染。

除此之外,还有《典雅》里的:玉壶买春,赏雨茆屋;《绮丽》中的:雾余水畔,红杏在林等等,都是在自然物象下,铺垫底色,渲染气氛,对接下来表白真意进行烘托。

以风为衣,以雨为裳的自然人物在自然意象之中,现出了自然人物,两相合一总是分外般配。

坐中佳士,左右修竹。——《典雅》

竹子向来受到中国文人的喜欢,它挺拔翠绿,象征翩翩君子的高洁风度。一位被竹子围绕的佳士,必是有学识又洁身自好的,故与典雅相配。

畸人成真,手把芙蓉。——《高古》

高古不是一般人所能达到的境界,这里的“畸人”是“真人”的意思,也就是道家中的真正与自然融为一体的人,他可以把体内的浊气排除,留下一尘不染的自己。这与“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芙蓉花一样清洁,纯粹。

在自然物象所营造的背景色下,是与之相呼应的人类,他们相呼相应,共同成长。有了自然打底,每种风格中的人物,虽然不同,但都透露出自己清新纯粹的“自然”味道。

呼之欲出的自然情态《毛诗序》中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在司空图的形象生动的人物和亲切自然的景物的下,读者不免觉得自己仿若置身其中,幻想着成为“佳士或是”畸人,与自然共舞,随之生发出一种与某种风格相配的情感。

这就好像赖声川导演的话剧《如梦之梦》,采用环绕形式的剧场,缩小演员与观众之间的距离,让观众产生身临其境之感,由此生发更加真实的剧中情感。只不过一个是缩短物理距离,一个是通过想象缩短心理距离,但是目的和效果却是共通的。

当真实的情感产生之后,观众才明白此种风格的具体面貌。故而,他也就明白,每种风格必然是自然生成的,所以,作诗者必当也是如此,不能为了作诗而作诗,不能“为赋新词强说愁”,而应该要“超以象外,得其环中”,情感产生于物象,但最后并不应局限于物象之内,或者说,又不单单是物象可以显示出来的,如此才有真意传达。

所以,在自然真实的情境下,产生自然真实的情感,才是司空图描景写人的最终目的。

02内容上的自然意境:是对大唐没落的逃避,也是对自我精神的安抚

《二十四诗品》的意象批评这一形式下,是作者本人追求崇尚自然,在自然中沉静心情,又在自然中寄托精神的内核。

我国古代另一位著名的文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也针对“典雅”这一风格做过点评。他说的是:典雅者,熔式经诰,方轨儒门者也。意思是学习经典著作,取法儒家精华。一枚真正的儒生,才能体现“典雅”风格,这和司空图所认为的“玉壶买春,赏雨茆屋”中的陶渊明般的悠然又有情调的气度很是不同。不同的原因,归根结底是因为两人的精神追求不同。

司空图更多的是追求道家的“亲近自然”之态,以及消极避世之义。

在唐朝晚期出生的司空图,他的曾祖父、祖父和父亲都官至郎中。作为官员家的孩子,固然是从小研读经书,以求取功名为目标的。然而当时*巢起义(由*巢领导的唐末民变)之后,唐朝快速走向衰落,眼看着之前的兴盛大唐慢慢没落,司空图很是心痛。

中国很多文人,在人生不如意之时便逃到道家和儒家的怀抱中去,摆脱追名逐利,少了欲望,才会在得不到时心安理得。司空图也是如此,他看到自己一己之力实在改变不了现状,原本要求取功名的愿望被一点点磨灭,最后在道家的清静无为和隐世思想下,度过了人生的最后二十年。

他的大部分诗作和文论作品,都是在这个时候创作的。所以《二十四诗品》中包含了大量《庄子》里的意象,以及弥散的自然清晰的思想内涵,我们对此也就不足为奇了。我们可以在司空图本人的诗和他所喜爱的诗歌诗歌中,进一步领略他的淡泊无为心境。

司空图本人的诗,直述淡泊无为心境司空图本人的诗大多是抒发隐逸时的闲情逸致,内容非常淡泊。追求一种淡而有味的感觉。

比如他的《白菊三首》的第一首。

人间万恨已难平,栽得垂柳更系情。尤喜闰前霜未下,菊边依旧舞身轻。

人间的离愁万恨总是让人难以平复心情,而眼前的垂柳更是惹人联想颇多,在古代,因为“柳”与“留”字谐音,古人也有折柳赠别的习俗,这一习俗或许可以追溯到那句著名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兮,雨雪霏霏。故而在柳枝将人的心绪搅得更加烦乱。

但是诗人并没有沉浸在这片愁绪之中,而是在看到菊花轻盈地在风中摇曳时全都释然了。

不为日常杂乱的情绪所扰,追求精神上的安宁,是一种境界,也包含了一种对生活的无奈。同时,菊花这一象征着高洁,不慕名利又被如陶渊明等众多隐士喜欢的花,也被司空图喜爱,从而象征他的追求道家的清净无为,淡然洒脱的精神境界。

专爱王维、韦应物;赏旁人诗,释然自己韦应物大家可能不是特别了解,但是王维却是不能不知道,而二人的共同之处是,都爱写山水田园诗,并都取得了较高的成就。

司空图格外推崇这两位的诗歌,甚至有学者发现司空图在一定程度上是有意地学习和继承王维的诗歌风格。这点倒也很正常,无论哪个时代,模仿前人,并且是自己的喜欢的大师的作品是非常好的提高自己创作能力的方法。

并且,我们都知道,王维他所作的诗中总是禅意十足,营造出一种空灵的、物我两忘的境界。竹子、云、水、等自然景物,都是王维诗歌的常客。

而这也恰恰是司空图所推崇的,他曾说过:诗中有虑尤须戒,莫向诗中鸣不平。也就是在主张诗中不要在诗中流露出太多的人生困顿不平之意,而要营造出一种淡泊、清净没有烦扰的理想状态。而这样的状态,只能在自然中去寻找。在自然洗涤心灵,排解浊气。

从司空图的思想追求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自然物象和自然之境格外向往和推崇。其实人一向如此,面对生活的烦恼,或被物欲所扰时,去散个步,观赏一下花草,心情便立马会好很多。他在道家所追求的自然和消极避世的思想下,找到了排解王朝没落时生而为人的困顿无依之感。

所以在自然之景,景中之人下,是作者本人对自然的格外向往和永恒追求。

03本质上的自然之味:游荡在“无伪”的自然世界中,为生命之真喝彩

真之味回归审美本质受道家代表人物庄子的影响,司空图极力追求自然之境和自然之味,实际意义是在倡导诗歌要表现真实的情感,中国文人一向推崇自然美,认为它最为真实,不加修饰,不刻意求之,是美的最高表达。

庄子是中国最早推崇这一美学观的思想家,他极力赞扬自然美,说道”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推崇生命的最本真状态,反对人为的审美标准和艺术创作原则。他的这一思想影响了后世很多文论家,纷纷把这“真”看作是对文学创作进行文学批评的一个标准,重视合乎自然的,不是人工造作之迹。

在道家典籍中陶冶性情的司空图,固然很清楚,自然的真实本味。因为真,才动人,才活泼,才更耐人寻味。司空图构造自然之景的目的便是为了让读者感受到真感情,这是每一种风格的诗歌都需要具备的条件。

真之味体现本体多彩自然是最美的,最真的,那也必定是多样的。山有高低、雄伟俊俏之分,水有秀丽磅礴之别。由此所呈现的美也是各不相同。

由上文我们知道,司空图更加推崇表现清净淡泊的诗歌,然而,作为文论家,他又是客观的,没有让自己的主观喜好影响到文学的评判,而是将“自然”之下的风格一一写尽。

所以我们既能看到“冲淡”“沉着”等与司空图本人气质更加符合的风格,还能看到“纤秾”绮丽“等明艳的美。司空图也并没有对笔下的24种风格进行高低优劣,而是让他们各领风骚,风姿动人。这也与他的自然求真思想符合,“多样”本就是自然的一大属性。

就像费孝通先生说的那样: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尊重并试着理解不同类类型的美,相当于给自己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开阔自己眼界的同时,也能以更加包容的心态与他们相处。

真之味走向空明人生

司空图可以体会到真实情感以及美的多样形态,又能够排除自己的主观偏见,去认识和欣赏事物,是因为他已经达到了一种“虚静”的境界,而这一境界也是他认为人们在审美时应该有的态度。

“虚静”这一思想最早是由老子所提出,世间万物都是从无到有,再从有到无,故而万物的本质便是虚静。庄子在此基础上对此进行了发展,他提出,人要达到虚静,就应是包容世间万物包括自己,也不对世俗利害关系进行纠缠,毫无杂念地去看待这个世界和自己。

避世隐居,崇尚淡泊味道的司空图会将“雾余水畔,红杏在林。明月华屋,画桥碧阴。”这样的“绮丽”美景生动地展现在我们眼前,也是他虚静状态下的包容胸怀。我们虽然很难时时在生活中保持这样的状态,但是至少要在审美时,让自己抱有一个空杯心态,先不做评判,而是带着炽热的真心走入艺术创作者内心的世界、

04大千世界的你我,与美共生,徜徉在自然怀抱中,慰藉躁动的灵*

阅读这部经典的文论著作本身就是一种享受,一首诗一片景一个独具特色的人,生发出一份浓浓的情感。然而这本小书,不光可以用来评点唐诗,对于培养我们的审美观和多样的审美眼光也是颇有帮助。

做一个可以与自然共舞的人

这部《二十四诗品》给人最大的感觉,就是我们跟随作者司空图的笔触发觉出了自然蕴含着多种美感。与西方人的逻辑理性思维不同,我国古代的文人向来更崇尚感性思维,特别喜欢“触景生情”再“缘情取景”,隔着景物入情,由此也给文学蒙上了一层朦胧的面纱,饱含朦胧含蓄之意,生发出独特的美感。人的在自然中寄托感情,而自然也将回馈给人发达的审美感官。

自然中的一草一木,都是富有生机地在变化生长,它撞击着人的各种感官,让我们看到深绿、墨绿、翠绿,听到鸟鸣、溪流和风嚎。只有发达的感官才能更敏锐地捕捉事物之美,更敏锐地发现世界的美好。

身为现代人,与自然亲近的机会变得少之又少,但还是应该多多创造与自然相处的机会。在自然的多样和真实中培养审美能力,感受生命的本质。

做一个返璞归真的人

司空图追求自然的情感,自然的景致,这其实都是在追求真实,而真实也是许多文论家在鉴赏作品时的主要标准。

对于创作者来说,作品一定要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并且用自然的笔触摹写出来,过于求新求奇在一定时间内可能会引起人们的广泛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