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名守仁,字伯安,浙江余姚人,因其谪贬于贵州龙场,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故学者称其为阳明先生,亦称王阳明。他出生于明朝中期一个世代为官的书香门第,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他熟读圣贤书,并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他兴趣广泛,不仅诗文出众,还热衷于骑射兵法。但在那个*治腐败、社会动荡、学术颓败的时代,他却命途多舛,青年时科考屡试不中,及至二十七岁时才考中进士,正式步入仕途;在任兵部主事时,因反对刘瑾等宦官为*,被贬谪为龙场驿丞;后再次受朝廷重用,平乱屡建世功,荣封“新建伯”,官至南京兵部尚书。王阳明是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书法家、哲学家和*事家,他作为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圆融圆通儒、释、道三家思想于一体,可谓全能大儒!
在学术思想方面,他钻研朱熹“格物致知”的儒家思想,对“存天理、去人欲”之说产生了疑惑,认为朱子学说不是真正的圣人之学,“心学”才能解释其中的困惑,从而转学陆九渊的学说,并将其发扬光大。因而,王阳明和孔子、孟子、朱熹并称为“孔、孟、朱、王”。万历年间得以从祀于孔庙。他倡导“知行合一”,学术思想传至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代表作《传习录》真正达到了知行合一的最高境界,广为流传。作为思想家,他开创了儒学新天地,成为一代“心学”宗师;作为*事家、*治家,他立下了不世之功,彪炳史册。他在立德、立功、立言上皆居绝顶,成就“真三不朽”,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在立德、立功、立言三方面都有显著作为的大家。实现了古今圣贤的最高人格理想。其独具一格的心学思想流传至今,响彻中外,在中国、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国家乃至全球都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隆庆二年(年),即王阳明去世四十年后,明穆宗给王阳明的盖棺论定是“两肩正气,一代伟人,具拨乱反正之才,展救世安民之略”。两百年后,清朝大学士张廷玉等人在编纂《明史》时评价王阳明:“终明之世,文臣用兵制胜,未有如守仁者也。”王阳明身后,其心学由其门人王艮、王畿、钱德洪等人发扬光大,遂成一代显学,深刻影响了此后五百年的中国思想史。从明到清,及至民国,无数*治家、思想家和仁人志士,都将王阳明奉为心灵偶像,对阳明心学顶礼膜拜,并从中汲取了源源不绝的精神力量。比如徐阶、胡宗宪、*宗羲、曾国藩、左宗棠、严复、孙中山、梁启超、章太炎、蔡元培等,都是阳明先生的忠实粉丝;尤其是蒋介石,更是举世公认的“明矾”,终其一生都把一部《阳明全集》摆在案头,并一再对人说:“余所重者,王阳明知行合一之说。此心有立,然后可以应天地万物之变。”明末,阳明心学漂洋过海,传至日本,感召拥趸无数,成为慕府末期维新志士西乡隆盛、佐久间象山、吉田松阴等人最强大的精神武器,对明治维新和日本的近代化产生了重大影响。如日本学者高濑武次郎所言:“我邦阳明学之特色,在其有活动的事业家……乃至维新诸豪杰震天动地之伟业,殆一不由于王学所赐予。”在日本有“*神”之称的东乡平八郎,更是刻了一块“一生伏首拜阳明”的印章,随身携带,时时拿出来观瞻抚摩。中国著名学者郭沫若曾说:“王阳明是伟大的精神生活者,他是儒家精神的复活者。”哈佛大学教授杜维明甚至认为,王阳明是近五百年来儒家的源头活水。更有甚者说,中国历史上只有两个圣人,他们分别是孔子和王阳明。可见,王阳明在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精神的传承和立新两方面的重要地位。
王阳明的心学思想大致可分为三个部分:心即是理的人生论、知行合一的认识论和致良知的修养学说,旨在呼唤人的本体意识,着重强调个体本身的价值和自我人性的修养。
第一,心即是理的人生论。《传习录·徐爱录》“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意思是说心是天地万物的主宰,心外无理、心外无物,是心学的基本观点。在阳明看来,就是你当下能够直接体验的这个心,这个“能视听言动”的心,便是天地万物的本体,便是超越时空的宇宙本原。阳明先生说:“心也者,吾所得于天之理也,无间于天人,无分于古今。”用心学鼻祖陆九渊的话来说,就是“万物森然于方寸之间,满心而发,充塞宇宙,无非此理”。换言之,王阳明认为,人格完善与自我实现的道路,并不在外,而就在你我的心中,就看我们敢不敢直下承担、愿不愿意真实践履了。《传习录》“决然以圣人为人人可到,便自有担当了!”这就是阳明心学最核心的精神价值,也是王阳明留给后世最重要的精神遗产之一——主体性的确立和主体意识的高扬。
第二,知行合一的认识论。如果把阳明心学看成一把宝剑,那么“心即理”就是剑柄,“知行合一”就是锋利的剑刃。在阳明心学的语境中,真正的“知”里面必然包含了“行”,真正的“行”里面也包含了“知”。所以用简单的语言表述,“知”就是人的认知功能,“行”就是人的行动功能。所谓“知”,重在改造旧有的意识结构和内容,建立一套符合圣贤之道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所谓“行”,重在通过与外界的互动,来落实、深化你的认识和观念。在阳明心学的世界里,知,就是意义的寻求和确立,本身就是一种行动;行,就是意义的展现和完成,因而也离开不了知。正因为意义世界同时囊括了心与物、内在与外在,所以“知”和“行”自然呈现为一个无法分割的整体。
第三,致良知的修养学说。王阳明摸索致良知的道路,用他自己的话说是“从百死千难中得来”,是“千古圣贤相传的一点真骨血”。良知人人都有,致良知就是让心回到“无善无恶”明洁的本真状态,是通过主体的意识达到自我道德的修养,规范自我的行为。因此,致良知被称为王阳明心学的核心部分。致良知,是中国传统文化儒、释、道三家关于修行的不二法门。致良知的修行,表面上看上去像是一种“束缚”,实则恰恰是通住心灵自由的必经之路。从良知出发,人人皆是平等的,凡人也可以成为圣人。只要维护心为本体,做到心外无物,追求透彻的本心,胸怀洒脱、超然入圣,便没有什么困难可言!这个思想一出世,便产生了振聋发聩的作用,打破了程朱理学的禁锢,为萎靡消沉的社会灌注了生机与活力,一时间心学占据了当时学术的主导地位。
王阳明的心学思想不仅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且对现在的社会也具有深刻的意义。面对节奏越来越快、竞争越来越激烈的生活,疲惫不堪的人们精神生活逐渐荒芜,心灵也越发孤独。王阳明的心学高扬主体意识,强调内心的力量,追求透明本心、胸中洒脱,对改善现代人的精神状态有着积极的作用,可以让疲惫脆弱的现代人重新获得强大的内心,在浮躁的社会中获得内心的宁静、充实与幸福,是现代人修养身心的最佳指导思想;同时,王阳明的心学对现代人个性的发展、思想的自由解放、事业的开拓进取也都有着有益的启示。由此,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杜维明断言:“21世纪是王阳明的世纪。
我们不应该失去自己的文化之根,像浮萍一样漫无目的地漂泊,内心充满惶恐和迷惘。所有的一切都在召唤心灵的回归。王阳明的心学就这样重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它对于我们为人处世的引导,让我们每一个人都感觉到它的深邃与宽广;而它对我们心灵的荡涤与关怀,又使我们感觉它离我们很近,温馨而质朴,毫无艰深晦涩之感。触摸王阳明的心学,就如同用双手轻轻抚摸心里最深层的秘密,或许在某一个不经意的瞬间便理解了它的深意,就像禅宗里拈花微笑般默契与随意,一个顿悟就洞悉了它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