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晚清·王国维《人间词话》
王国维,字伯隅,晚号观堂,出生于清光绪年间。家族世代书香,家学渊源颇深。因早年早年追求新学,在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的影响下,他将西方哲学和美学同中国古典哲学和美学思想相融合,形成了独特的美学思想体系。他平生虽学无专师,但却能“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在教育、哲学、文学、戏曲、美学、史学、古文学等方面均有很深的造诣和创新,成就卓越,贡献突出。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一直是我最喜欢读的一本书,枕边、书桌上随处可见它的身影。笔者每读他的人间词话,都会由衷发出感叹:艺术中的艺术!其中影响最深的就是其中人生三大境界的理解:
国学典藏*人间词话(作家)TH京东查看已下架
原文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罔不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同叔)此第一种境界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欧阳永叔)此第二境界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辛幼安)此第三境界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然遂以此意解释诸词,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王国维《人间词话》
出处
第一境界——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出自宋·晏殊的《蝶恋花》(一作《鹊踏枝》)
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出自宋·柳永的《蝶恋花》
第三境界——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出自宋·辛弃疾的《青玉案》
本意
我们看这三句话的出处,皆来源于宋词,可见王国维先生对宋词是情有独钟的。此外,这三句是有一个共同点,所描写的都是爱情。其一写的是闺妇思夫的空虚与惆怅;其二所写是追求爱情的坚定和执着;其三是痴痴寻访之后的惊喜。如果将这三句诗放在一个人身上,很显然,是一个人所经历爱情的三个阶段:空虚寂寞——苦苦追求——喜得意中人。完全可以看成是渴望和追求爱情的历程。
然而,王国维先生,却别有所思,巧妙地将这三句诗运用到自己的求学历程上来,而且还精辟的总结成人生成大事、做学问的三种境界,可见他超乎常人的睿智和做学问的精益求精,但是这是属于他的境界,自己经历过后的总结。那么这三种境界到底该如何理解呢?
境界
境界一: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确立目标)
求学的道路伸向遥远的天际,似含无尽之希望,但却是孤独、寂寞、空虚的。所以,在治学之始必须耐得住寂寞,学会高瞻远瞩,在纷乱繁杂的事物中挣脱出来,先确立自己的目标,后再不断求索,其实这是一个确定目标的过程。所以第一境界其实就是“立”。
境界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追逐目标)
第二种境界就是为目标追逐的过程。治学的过程是艰难的、枯燥的,选择了目标就须坚忍不拔,执着隐忍。虽然这个过程是艰辛的,是痛苦的,但欲成大事,你就必须有衣带渐宽终不悔的决心,废寝忘食,孜孜以求,哪怕为伊消得人憔悴也在所不惜。所谓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境界三: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句指只有在不懈努力中,经过艰辛探索,才有可能在有一天突然终有所悟,犹如醍醐灌顶,豁然开朗,获得成功。就像于灯火明灭闪烁之处,终于见到意中之人一样让人惊喜。正所谓“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理解
所以在笔者看来,第一种境界是后两种境界的前提,而第三种境界是前两种境界的结果,这是一个相互依存、密不可分而又循序渐进的过程,或者说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在王国维先生看来,成大事也好、做学问也罢、追女生也罢,前提是要像对待爱情一样,首先要热烈地衷爱它,要有强烈的追求欲望,接着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要循序渐进,中有经过长期艰苦的探索和追求,才能最终有所成就。这是一种坚韧不拔,百折不劳、为事业献身的精神。
结语
当然,笔者喜欢《人间词话》不仅仅是因为其中的这句话,更是因为这部批评论著以崭新的思维和眼光审视中国传统哲学和美学,将西方新潮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让我们从不同角度欣赏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其二用犀利的笔锋、独到的见解向我们解读了词之美,不同的词、不同的作者在他眼中有着不同的生命;其三,大丰富的词作篇目不光让我们真正领略了宋词之美,还积累了许多词的用法知识。
喜欢《人间词话》的朋友,可以去读读,不过选书不能盲目。在浩如烟海的图书中,笔者还是喜欢读原本或者出版较早的版本。为了方便大家阅读,有兴趣的朋友可以买这个版本来读。
如果你也喜欢宋词、喜欢《人间词话》,欢迎在下方评论区留言讨论。别忘了长按“点赞”图标一键三连哦!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