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12月26日电12月24-25日,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第九届年会举行。今年年会的主题是教育的情感转向,经合组织(OECD)教育官员、教育政策研究者、地方教育管理者、中小学校长等60余人在论坛发表演讲。社会与情感能力是当今国际教育领域的热点。国际教育界公认,社会与情感能力是21世纪的关键技能,是影响人的幸福和成功的关键能力,教育学正在经历由认知向情感的转向。在教育中提升学生的社会与情感能力,实现对学生社会性的构建,形成健康的身体、健全的心智和积极情感,有利于学生的教育福祉和心理健康。基于此,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将第九届年会聚焦教育的情感转向,旨在提高全社会对于社会与情感能力的认识,营造支持教育全面发展的生态氛围,推动教育界对于社会与情感能力的重视。本届年会得到了战略合作单位山西教育出版社、中关村互联网教育创新中心和华夏心理的大力支持。社会与情感能力决定一个人的事业成就和生活质量社会与情感能力的培养,自从本世纪初以来,已经成为了一种运动,成为了一个浪潮。新教育研究院院长、成都市武侯实验中学原校长、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成员李镇西表示,长期以来,学校教育过于注重书本知识传授,忽视社会与情感能力,造成学生的社会与情感能力不足,导致了一些消极的社会现象。双减政策实施以来,中国教育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在此背景下,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升学生的社会与情感能力,具有特殊的价值和意义。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成员袁振国谈到,社会与情感能力是一个学名,通俗地讲,就是情商。就是在特定的环境下,对特定环境的认知,实现自己需要的调控能力。中国恢复高考制度以后,有几千名状元,这些状元后来的发展是我们所想象中的那样,在各行各业取得了卓越的成绩,拥有最高的生活质量吗?恐怕并非如此。袁振国表示,工作以后,人的智商、知识、能力已经不是最重要的了,最重要的是社会关系,是人和人相处的能力。情商的重要性在生活和工作中,比智商、知识更重要。经合组织(OECD)教育与技能司创新和测量发展部主任蒂亚?卢科拉(TiaLoukkola)在主旨演讲中介绍,对于社会与情感能力的研究,OECD基于了大五人格框架。这个框架包括任务能力(责任感、毅力和自控力)、情绪调节(抗压力、乐观和情绪控制力)、协作能力、开放能力(交往能力)以及成就动机。蒂亚?卢科拉谈到,社会与情感能力和学生的学业成功、福祉密切相关。好的师生关系也与更高的社会与情感能力密不可分。她分享了一项调查结果,社会经济地位越高的学生自我评价越高,有创造力和好奇心的学生在其他的社会与情感能力上也更强。香港大学原副校长、荣休教授、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成员程介明认为,学习是人的天性,教育却不是,教育是人类为人类设计的学习系统。他谈到,现在世界变了,社会变了,经济生产变了,生产的形态变了。以前是一条直路,拿到教育学历,就前途无限。现在像攀石一样,每一步都需要思考。这对个人的要求也不一样,就需要我们学会共处,也要学会自处。发展社会与情感能力面对的现实困境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主任黄忠敬介绍,从国际视角来看,社会与情感能力的转向经历了三次。第一次转向是从认知到情感的转向,也就是从智商到情商的转向;第二次转向是从心理到教育的转向,从心理学领域转到了教育学领域;第三次转向是从国家到国际的转向。从国际层面来看,尤其是发达国家,把社会与情感能力作为一个政策的优先发展领域。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院长刘坚做过一个教育发展生态图,从数学的角度讨论教育的问题。知识、技能、解题能力、认真、勤奋、刻苦、踏实、谨慎等基本特征,中国人没有问题;但是实践能力、创造性、好奇心、兴趣爱好、团队合作、正直善良、人生观、价值观等要素,有结构性的缺失。刘坚谈到,中国人在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三方面的问题并没解决,某些情况下可能还恶化了。中国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恰好是西方的优势;中国的优势,恰好是西方的问题。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21世纪教育研究院名誉理事长、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成员杨东平在发言中指出,经济市场的竞争,迫使大量劳动力不得不在要求低于其教育水平的工作岗位上就业,发生了过度教育。有研究验证了中国过度教育已呈现出上升的趋势。这也要求我们对教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