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的董奉医术高明,医德高尚,为人治病,不受谢,不收礼,只要求被治愈者在他房前栽杏树以作纪念。重症愈者种5株,轻者1株。数年后,蔚然成林,红杏累累。他又建一“草仓”,并告诉人们,如需杏果,不用付钱,只要拿“一器谷”来换“一器杏”即可。渐渐地,用杏果换来的谷子堆积满仓,他再用这些谷子救济贫民。
世人皆赞其品行高洁,为表感谢,送他匾额上写“杏林春暖”“医林圣手”,而后这些赞誉之词也逐渐演化为中医学的代称。事件年代虽已久远,但“杏林”二字背后所蕴含的中国传统医学精神文明却是经久不衰。
中医传承者,不仅要熟练掌握精湛的医术,更要时刻铭记“悬壶以济世”的职业目标。“短短5个字高度概括了从医者共同的梦想,也值得我们穷尽一生去践行追逐。”中医院学术发展处处长、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员魏戌在中医骨伤科这条道路上已经探索了十几年。
作为新时代年轻一代的中医继承者,学习传统理论,面向时代科技,他曾不止一次地问过自己,究竟能以所学为民众、为国家做些什么?
据年开展的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社会的老龄化问题日趋严重。年龄只是数字,衰老未见得可怕,但衰老所带来的“并发症”——随着身体机能逐渐下滑所产生的骨与关节退行性疾病,才是真正令中老年群体烦忧的根源之一,“手术”二字更是成为中老年人非必要则不去触碰的话题。
此时,中医学的非手术治疗方法便显现出了锋芒,从手法治疗脊柱退行性疾病到中医药防治骨代谢疾病,中医药特色疗法助力患者缓解身体与心理带来的双重痛苦。年荣膺“北京市科技新星”、年荣获中华中医药学会“中青年创新人才”称号的魏戌坚定地站在医学传承的队伍之中,投身杏林,不胜欢欣。
魏戌获年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少时立志,坚定从医
“身体健康”是每个人最原始而自然的渴求,也是普天下每位父母对孩子最淳朴的希冀。然而,少时的肠胃功能不好却为魏戌带来了不少关于生病的“痛苦记忆”,也让他对医生这一职业早有认知。
“学医可以掌握更多强身健体的知识,可以帮助更多人在一定程度上摆脱痛苦。”少年魏戌清澈的眸光中倒映出每一位身披白衣的忙碌身影,他也将从医的种子默默埋入心田。
高考填报志愿的时候,魏戌将所有栏目毫不犹豫地填满医学专业的院校,其中只包含了一个中医学院。可命运的际遇有时就是如此有趣,机缘巧合下,魏戌进入了志医院校——山西中医学院(今山西中医药大学),开启了中医学的求学之旅。
这本与他原来的预想并不十分一致,但无独有偶,当他的同学都在“五行学说”“藏象学说”的漩涡中苦苦打转的时候,他却先一步沉醉在中医四部经典的奥妙学海之中。时任山西中医学院院长的陶功定教授也来自四川,从事中医基础理论专业研究,通过与院长的交谈更是坚定了魏戌对中医传统文化的热爱。
“中医学虽然与我一直以来所学的理科有所不同,刚开始我不太适应,也有很多不懂的地方,但越钻研越觉得古人思想智慧的结晶确实是瑰宝,特别有趣。”燃起兴致的魏戌在其后的专业课程当中愈发勤奋努力,很快便凿实了一系列中医学的基础理论。
然而临近大四,魏戌却为选择临床专业犯了愁,彼时他所在的“中医导师班”需要根据学生自身的成绩、兴趣、规划等综合考虑选择相应的带教导师及专业科室,这的确是一个“小小的苦恼”。这时,他便忆起了孩提时代的见闻,原来,在他的家乡四川有许多“民间医生”,正骨的手法口口相传,并经实践验证,效果出乎意料的好。但他认为,此种“民间疗法”仍缺乏真正的医学理论支撑。
本着“造福家乡人民”的美好愿景,加之骨科病人经手法等治疗常常可以获得“立竿见影”的疗效。因而,他毅然决然选择了中医骨伤科作为其后人生的钻研方向,随后的实习也一直跟随山西省名中医、山西省中医药学会骨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邹本贵教授进行临床实践。
行医者,当博学笃志。本科毕业后,魏戌自知自身的科研视野及理论知识还需要进一步拓宽与历练,便通过夜以继日的努力,最终考入中国中医科学院,师从朱立国院长,打磨自己的临床医学技术。
朱立国院长坚守临床二十余年,一直从事创伤、关节、脊柱等骨伤科防治及科研工作,尤其擅长应用中医、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脊柱疾病,前辈精湛的医术与一颗恒德之心给魏戌带来了不小的震撼。
除此之外,朱立国院长对于后备人才的培育方法也颇具大家风范,眼光独到地为魏戌选择了一条临床与科研并重的道路,鼓励他脱产跟随临床科研方法学知名专家、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谢雁鸣所长攻读博士学位,完善临床科研的方法与理论;工作之后,又邀请中国中医科学院医学实验中心主任、中国中医科学院科研管理处处长杨洪军研究员作为合作导师指导他在中药药理学方向开展相关基础研究,“这让我在今后的研究工作中受益很大,进一步启迪了我的职业规划方向”。人生成长的道路上有良师相助,实为万幸。
魏戌(前排中)与中医药防治骨代谢疾病研究团队
走进科研,造福万家
年8月,魏戌正式入职中医院成为一名医师,经多年积淀,孩提时代埋下的种子最终生根发了芽,梦想也不再是一句空谈。
中医院是全国骨伤医疗中心,卫健委重点专科(骨伤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骨伤科)建设单位,拥有2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重点科研实验室,以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筋伤治疗手法重点研究室、中医正骨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等优质资源平台。
其后,为无限趋近“济世”理想,结合国家战略需求及前期工作基础,在朱立国院长的指导下,魏戌与团队其他骨干首先着眼于我国社会的重大问题所在——常见于中老年人群的脊柱退行性疾病问题,尤以神经根型颈椎病为代表。
这是颈椎病中最常见的类型,临床占比高达60%~70%,此类疾病常常以颈肩部疼痛为首发症状,继而出现上肢的放射痛和麻木,绝大多数患者可通过非手术治疗缓解临床症状与体征。而在众多非手术的治疗方法中,中医手法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但如何保证手法的规范、安全、有效应用于患者,是其中最核心的问题。
魏戌从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出发,在团队中主要完成循证证据评价、手法操作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等重要研究工作,并参与研制旋提手法培训考核系统,相关成果还被纳入美国物理治疗学会年发布的《颈痛治疗国际循证临床实践指南》。作为支撑内容之一,研究团队荣获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与年中医药国际贡献奖-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与此同时,在3位导师的建议下,魏戌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