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活着要有创造性。如果一个人日复一日地生活,即使活得很长寿,也等于只活了一天。
——题记
1,何为人格障碍?
人格障碍多被认为是在人格的形成过程中产生畸变,或未完全发育的不成熟状态,与正常人格相比,人格障碍的人格发展与人格结构存在一定偏差,并由此导致个人的心理社会功能异变,长期以错误方式对自己周边的人与物做出极端情感反应,从而产生人格障碍。
一般来说,人格障碍又被称作性格障碍,这一称谓来自于十七世纪的文学作品。为了更好的表现文学主题,艺术家们常用夸张的方式描绘自己文章中的典型人物,如厌世、爱财、贪婪等具有明显性格标签的人物,并对此做出讽刺与谴责等表述。
与正常的人格特征一样,异常的人格特征存在多种生成因素,如生物因素、心理因素、社会因素等。其中,家庭因素及社会因素在人格障碍的形成过程里起到主要作用,并最终形成在社会中不被允许的、不得体的行为方式。
历史上著名的美国作家海明威就是典型的自恋型人格障碍患者。
人格障碍群体可以按照其表现分为三大类,第一类为行为怪癖,第二类为情感怪癖,第三类为被动怪癖。从人格障碍类型判断,人格障碍又分为偏执型人格障碍、分裂型人格障碍、分裂病型人格障碍、戏剧化人格障碍、自爱恋型人格障碍、反社会型人格障碍、边缘型人格障碍、回避型人格障碍、依赖型人格障碍、强迫型人格障碍、被动攻击型人格障碍等。
2,人格障碍的典型特征
1)人际交往困难
首先,人格障碍者的心理特点十分紊乱不定,无法正常进行人际交往,并建立长期人际关系。这一特征是人格障碍者的最大特征。在行为的主动或被动变异种,都易对他人造成麻烦,甚至有人身安全的危险,在人格发展过程中,人格障碍多表现为特殊的人格倾向,如偏执、被害妄想症、自我暗恋等。
2)无法正视失败
对于人格障碍者来说,承认失败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在人格障碍者的思维方式中,事情失败的原因多来自于他人,甚至是命运的安排。同时,人格障碍者无法正视自己的缺点,并多认为自己在事情的失败过程中毫无干系,无需改正自我行为。
3)责任心缺失
通常情况下,人格障碍者多认为自己对他人并无责任,当人格障碍者做出损害他人利益、损害社会利益、不道德的行为时,也缺乏应有的罪恶感,甚至在事后表示并不后悔,同时,部分人格障碍者还可以在警察、医生的询问中给出自己认为正确的辩解理由,为自己的“正确行为”背书。可以说,在人格障碍者的思维模式中,自我既得利益是首位的,可以压倒他人、集体、乃至社会的利益,不顾他人的心情。
4)负面情绪多
与正常人格相比,人格障碍者的猜疑、仇恨、固化情绪更为突出,其情绪多会影响周围气氛,其行为通常会对他人造成伤害,在这一过程中,人格障碍者不会认为是自己造成的,而会将这一情况的发生原因归结于他人。
3,海因茨·勒尔的《内心的枷锁》。
本书详细地分析了自恋型人格障碍的产生原因、表现形式,论述了如何通过心理治疗来加以克服的方法,对于自恋人格障碍者消除自我封闭症,真正自由地愉快地与他人相处,用积极的自爱和自强来加强与别人之间的沟通,从而追求美好的人生具有参考和借鉴作用。
作者认为,每个人都有自爱,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和承认,这对于人生是有积极意义的。但是,当一个对爱、赞赏和承认的需求以一种病态的形式表现出来的时候,他就会出现一种心理学所称的自恋人格障碍,就会自我封闭,难以与他人融合,从而影响其生活和工作。
此书主要内容框架:
1)当愿望还起作用的时代:童年的神秘时期。
2)情感的掠夺:自爱。
3)自我意识的形成过程:良知没有受到爱护
4)虚假的自我
5)愤怒、仇恨和嫉妒
6)逃避关系
7)爱人间魔力般地相互吸引: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而不是我需要你,所以我爱你。
结语:
在心理学中,人格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概念,个体差异大、情况多而复杂,各类型之间常发现交叉、重叠等特性,因此,想对人格障碍者进行定型分类是十分困难的。同时,人格障碍这一病症也存在程度的不同,轻度人格障碍者可在社会中正常生活、正常社交,一般情况下,只有亲近的人才能看到其情绪失控的一面。重度人格障碍者则行为激进,多对社会造成严重影响,难以适应正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