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易道简介
人生一世,或有三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古希腊思想家、哲学家柏拉图最早提出),既问自己,也问人类,亦问万物。中外古今所有的宗教、哲学、科学都在努力试图回答这三个问题。逐本溯源,我中华文化研究此三问的学问,或称“开锁之钥”,就是易道。
一、易道的内容
易道,按其内容的划分,用“一话”——“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八六十四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可一言概之。(注:“八八六十四卦”为作者添加)
如列表,可如下:
二、易道与中华文化的进化关系
中华文化,光辉灿烂,悠久绵长,从未中断。顺其历史,大致经历了三皇五帝远古神话的传说、夏第一个世袭王朝的开启、商最早文字甲骨文的出现、西周礼教宗法的设立,春秋诸子百家的争鸣,秦汉以后经学、玄学、佛学、理学、心学等主流思想的沿承。漫长历史,文化兴衰,“易道”始终贯穿其中、并不断自我完善。易道是中华文化之所以然的根本原因。为明此论,绘图如下:
《“易道”与中国古代主流思想进化关系表》
三、易道中的“三论”
为了进一步说明易道的内容,借用哲学的宇宙论、认识论、人生论的“三论”架构,再来分析一下。
1、宇宙论
周易对宇宙的产生的论断是很简单的,是用数来表达的。最经典的一句话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出自《道德经》),说的是,道在宇宙出现以前就存在了,它创生了宇宙,产生天地,也创生天地之间人与万物万象。
也可以用“数、象、理、占”中数的二进制做解释。这如同计算机语言中的“二进制”,我们的计算机现在已经发展到可以创造很多虚拟的游戏和世界,这些虚拟的环境可以完全模仿现实世界,甚至是人类幻想的世界。那么,我们认为的现实世界,有没有可能是另外更高等生物创造的“虚拟世界”呢?好像还真有可能。他们之间的相同点都是“二进制”,也就是易道中的“数”。
这是易道对“宇宙论”的简单表达。
2、认识论
这里,作者将“认识论”简单理解认知事物及相关知识的一般方法,这是周易研究的重点,也是本书讨论的重点。
易道的认识论,其本质核心可以用“一阴一阳,谓之道”(出自《易经系辞上》)来表达;其主要内容包扣周易的三易法则及太极整体、阴阳辨证、五行生克、八卦吉凶等,后文将逐一详细解读。
3、人生论
周易在吸收了诸子百家的思想后,“论人生”成为“大易”里的一项重要内容。其总的原则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出自《道德经》”以达到“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和“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出自《大学》)。
例如:
取天之象,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取地之象,言“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取水之象,言“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wù),故几(jī)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出自《道德经》)
取阴阳之道、六爻之位,言“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出自《中庸》)
取五行(木、火、土、金、水)之象,言无常(仁、礼、信、义、智)之德。
易道中的人生论,逻辑严密,内容广博,为修身养生之根本。
易道中的人生论,虽非本书重点,仅述之一二,但还望您能扩展学习,深加感悟,一定能增广智慧,幸福人生。
四、悟空学道
“道”,众妙之门,其妙无穷。
为感其妙,作者特意节选《西游记》中“悟空听讲菩提老祖”的文字,供大家赏析。
《第二回“悟彻菩提真妙理断魔归本合元神》:
“一日,祖师登坛高坐,唤集诸仙,开讲大道。真个是——天花乱坠,地涌金莲。妙演三乘教,精微万法全。慢摇麈(zhǔ)尾喷珠玉,响振雷霆动九天。说一会道,讲一会禅,三家配合本如然。开明一字皈诚理,指引无生了性玄。
孙悟空在旁闻讲,喜得他抓耳挠腮,眉花眼笑,忍不住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忽被祖师看见,叫孙悟空道:“你在班中,怎么颠狂跃舞,不听我讲?”悟空道:“弟子诚心听讲,听到老师父妙音处,喜不自胜,故不觉作此踊跃之状。”
作者总结一下这段文字:
1、菩提老祖讲的是“易道”。大道合“三教”,易道全“万法”。
2、菩提老祖讲道时的表象。“天花乱坠、地涌金莲,振雷霆、动九天”。
3、悟空学道的过程。喜不自胜、欢呼雀跃,
4、悟空悟道后的结果。“开明一字皈诚理,指引无生了性玄。”
5、悟空悟道后的作用。结合悟道后孙悟空的表现,学艺极快,很快的速度就学会了“七十二变”、“腾云驾雾”等技能,而且一窍通百窍通,变得极其聪明,能力迅速提升,开挂的一生自此打开了。
可见,学点道,悟点道,是能够让人变快乐,变聪明的。
第三节大道至简
万彩缤纷易逝,青*两仪长存;
过往如缕如烟,年华似水如梦。
纵然楼高入云,不若低水静心;
生命尚余几何?此世还须几物?
——庚子年秋,营口办公室凭窗远眺,触景生情
一、参悟“大道”
“道”这个概念,是《道德经》首先提出来的。
《道德经》,春秋时期老子所著,五千言,“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引用于“百度”)。
1、《道德经》云:”有物混(hùn)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qiǎng)为之名曰大。“
2、《道德经》又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3、《礼记.中庸》再云:“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率”,遵循)。
参透这三句话,对理解大道帮助很大。
第一,“道法自然”的“自然”应当等同于“天命之性”的”性“,都是”其本来的样子”。也就是说,认识事物要刨根问底,尊重科学。
第二,这个“本来的样子”是“万事万物”的本来样子。如果是“道”的“本来样子”,那么“道法自然”就变成了“道法自己(道)本来的样子”,犹如“人法人本来的样子”,“天法天本来的样子”,这没有意义的。再者,如果是“道法道本来的样子”,老子就不会强调“上善若水”,孔子就不会强调“天之健、地势坤”,也不会有“人性善、人性恶”之争了,更不会有“五行八卦”之机变。
如果认定了道法的是万事万物的“本来样子”,也就认定了,道已不是一个“物体”,“有物混成,先天地生”中的这个物就只能定义为“法则、规律”了。
也就是说,“道”就是方法论。
第三,如果认定了“道”法的“万事万物”的本来样子,万事万物是多样的,那么也就认定了,在不同层次上“道”是都样的,不唯一。学道、悟道、用道,要兼顾道的“多样性”、独特性”,千万不要轻易走入“虚空”之极境,不必出家,不用去做个和尚、道士。
第四,把道定义为规律,性不唯一,才能正确认清并理解“各家的道,各家的说的差异(往往系“定位不同、角度不同、目的不同”所致)。如此认知,也会对其他各种知识、技术的学习、理解、实践有很大帮助。
对于“道”(易道)有了上述认知后,现在把老子所讲的“道”放到“易道”整个体系中,可以很明显的看到,“大道”多取“0”、“1”之间,而且极其重视“0”的作用。翻阅《道德经》,老子几乎都论述“无有”、“小大”、“少多”、“曲直”、“虚实”、“母子”、“荣辱”、“善恶”、“不为”与“为”之间的关系,而且往往推崇的是前者。
二、《道德经》名句赏析
现摘录部分章节,供大家明辨、参悟、赏析:
三十辐共一毂(gǔ),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shānzhí)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yǒu)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xiàn)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将欲歙(xī)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夫亦将无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mò)身不殆。塞(sè)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见(jiàn)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为习常。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zhì)者不博,博者不知(zhì)。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tè),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zhǎng)。故大制不割。
以上,用“易道”解“大道”,大道明矣!以“易道”视“大道”,大道简矣!正所谓“大道至简”也!